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二十九章 求贤令

接连数日,姜小白都带着桓常、方离,在临淄城内四处走动。

出人意料的是,田齐这段时间,除了将自己属下要回去以外,并没有其余任何动作。

期间,姜小白甚至想邀请桓常,进入王宫面见齐王,却被桓常婉言拒绝。

如今的桓常,志向在江湖而非庙堂,既然如此,也就没有必要去见齐王了。

“阿常,公子小白如今正在忙碌,你我去稷下学宫走上一遭,可好?”

桓常闻言,当即欣然允诺。

如果说稷下酒肆,乃是齐国招募江湖客的地方,那么稷下学宫,就是齐国招募士人所在了。

当然,稷下学宫并不像稷下酒肆那般,在很多城池中都有分部。

整个齐国,也只有临淄才有稷下学宫。

这也就使得,稷下学宫之内英才汇聚,各种儒士、士子应有尽有。

“也不知,姬伯兄今日会不会前往稷下学宫。”

提起姬伯,桓常眼中不由露出崇敬之色。

姬伯乃魏国人氏,在稷下学宫待了半年,已经颇有名望,就连齐王都亲自邀请此人入朝为官。

然而,姬伯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姬伯兄学究天人,我不及远矣!”

方离听到姬伯的名字,亦是感叹不已,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

“兄长亦不可妄自菲薄。”

“若论改革内政,整顿军备,发展生产,自然是姬伯兄更胜一筹。”

“若论外交手腕,大局谋略,兄长不见得比姬伯差。”

方离闻言,只是笑而不语。

两人联袂来到稷下学宫,学宫守卫武者早就认识两人,自然没有丝毫阻拦。

“姬伯兄在那边。”

桓常扫视四周,略过了那些长篇阔论的儒士,很快就发现了姬伯。

“姬伯兄!”

两人上前与姬伯见礼,姬伯亦是微笑回礼。

方离看到姬伯手中的书卷,不由好奇的问道:“姬兄所看,乃是何物?”

姬伯抖了抖书卷,笑着说道:“此乃秦公招贤令。”

“秦公招贤令?”

桓常与方离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还请借我一观。”

姬伯将招贤令递给方离,方离看完之后,眼中不由精芒爆闪。

桓常也凑上去,当即看到了招贤令内容。

昔我嵇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占地万里。天子封公,诸侯礼贺,为后世开业,屹立千载。

三百年前,穆公雄才伟略,坐拥百万大秦锐士,国力强盛,已至巅峰。

然穆公以后,诸君不贤,历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内乱频出,外患交迫,国土失之大半,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

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

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宗门割地自立,秦国危在旦夕,国耻族恨,莫大于此。

本公即位,常思国耻,悲痛于心,今秦政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昔日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天下。

“此等求贤令,开天下之先河也。”

桓常仔细将求贤令阅读完毕,不由出言赞道。

“秦国荒夷之地,四面环敌,且积弱已久,纵然颁此诏令,天下士子又有谁肯入秦?”

桓常刚刚说完,就听见旁边有人冷笑连连。

“夏虫不可语冰。”

姬伯霍然起身,冷冷扫视那位儒士一眼,起身就往外面走去。

“桓兄、方兄若是不弃,可往在下居所一叙。”

两人欣然允诺,却没有在意那个脸色铁青的儒士。

前往姬伯住所途中,姬伯、方离都是低头垂目,不发一语。

桓常看了看两人,亦是眉头紧皱。

没过多久,三人就来到一个偏僻的客栈,进入客房里面。

进屋以后,三人坐定。

姬伯叹道:“秦公求贤令,情真意切,真乃五百年之雄卷是也。”

“何以见得?”

方离盯着姬伯,目光灼灼。

“其一,痛说国耻,历数先祖四代无能,开旷古先河。”

“其二,求霸业而不求吏治,身处穷弱,竟能做吞吐宇宙之志。”

“其三,敢与朝臣共分秦国,如此胸襟举世罕见。只此三点,便堪称真心求贤。”

方离闻言,不由抚掌大笑。

“君子所见略同!”

两人相互对视,眼中都露出了莫名神采。

桓常似有所悟,道:“两位兄长,莫非都准备前往秦国?”

姬伯、方离同时点头,没有丝毫犹豫。

桓常略微思量,就知道了二人心中所想,却也有些为两人前途感到担忧。

如今的秦国,可不比三百年前。

嵇公当年为周王室养马,并且镇守西域屡次击败来犯之敌,才被天子封公。

自那以后,秦国与晋国争斗,与西域诸国争斗,国力渐渐强盛,到了秦穆公的时候抵达巅峰。

那时的大秦锐士,战力冠绝天下,邻国莫敢与之相争。

然而久盛必衰。

三百年前那场大战,却是让强盛的秦国彻底没落,甚至差点亡国。

秦国没落以后,四周邻国更是蠢蠢欲动,西域诸国不知趁机夺走多少土地。

若非昊天宗屹立于秦国,恐怕秦国早就灭国。

秦国因为昊天宗而衰败,却也因为昊天宗的存在保住了国家,说起来倒也讽刺。

饶是如此,秦国三百年来仍旧征战不休,国力衰退到了极致,根本不复昔日大国风采。

甚至于,关东士子都根本不愿意,前往秦国为官。

姬伯与方离二人,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想在这个时候奔赴秦国,桓常不由为二人叹息。

不过很快,桓常心中当即释然。

姬伯主张依法治国,全心全意想要打造出一个法制国家。

在齐国,他根本完成不了自己的理想。

这也是为什么,纵然齐王屡次三番前来邀请姬伯,都被其婉言拒绝。

如今的秦国虽然弱小,秦公却雄才大略,真心求贤,有坚定的改革之心。

若秦公能够接受法制思想,姬伯未尝不能放手施展。

至于方离,游历了齐国以后,发现自己以前所想仍旧不太成熟,想要实现自己的主张并不容易。

如今秦国政治混乱,四方都是敌人,方离过去也能大展身手。

想通其中关键以后,桓常当即默然无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