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母亲与小年1

母亲与小年(上)

好久没到金银岗来看母亲了,母亲的墓地到处布满了燃过的鞭炮的碎末和厚厚的一层黄尘;夏日时悄悄绽放的嫩绿的藤蔓已经全部凋零枯*,两侧的小松树却依然生机盎然;留下的那些毛巾和坐垫也不翼而飞了,而那些祭奠用的塑料花还在;蜡烛已经燃尽,那些供品却依稀还能辨认出来;大寒季节,气温直逼二十度,有些朦朦胧胧的的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来,山谷中的风就在那些重重叠叠的墓地之间荡来荡去,母亲的那张笑脸就在那里慈祥的望着我们。

扫墓,就是表示对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的那些先辈们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记载:"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而《清通礼》也说:"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扫墓包括给坟墓除草、清扫垃圾、献花、祭祀等过程。扫墓在宜昌又叫上坟,只是"赶堆子"的风俗特指清明时节而已。

关于扫墓的源头实在太多,从上古先民祭祀高禖(即母亲的母亲)的习俗,到春秋时期的隐士介子推,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等,不过慢慢的就形成了风俗,并演变为各人、各家、各族祭扫自己先人的坟墓;孩子们和青年人还会有组织的去给烈士扫墓,那就是冰心在《寄小读者》里面所指出的那种情景:"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不知别人如何,可是我只有站在与自己最亲、最爱、最好、最难以割舍、最存有眷恋的长辈的墓前才会心生怀念之意、回忆之情和敬仰之心。只有站在自己的母亲墓地之前,默默地看着满头大汗的儿子给他的奶奶很仔细、很有耐心地扫墓,静静地听着老婆一边焚烧纸钱一边和她的婆婆慢慢的拉家常,自己然后恭恭敬敬的跪下,给生我养我关心我佑护我的母亲磕头的时候,感情才会如开闸的渠水似的喷涌而出,那些思念才会带着我穿越到很久以前中书街老法院的台阶上、五中校园的那排平房中,以及以后的人委宿舍的那套两居室的套房里、政府大院书记楼的阳台上,母亲就会以她不同年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形象用不同的声音叫着我唯一的名字。

每个人在心里都会深藏着自己对母亲的回忆,因为是她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让我们有机会体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让我们有可能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目标、去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因为是她不仅用乳汁抚育了我们,还会牵着我们走出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步,发出属于自己的第一声;然后,母亲会为我们的成功而高兴、为我们的失败而惋惜,会拍着我们的肩膀鼓励我们坚定信念,会十分自豪的看着我们扬帆远航。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小年是一个很特别、很奇怪的节日,因为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以后的那些王族、贝勒也随之效仿,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小年开始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朝廷和官宦的影响较大,因此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沿海的那些人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将小年定在了腊月二十五。

南京很特殊,相传因为明代朱棣(永乐)篡夺皇位后,实行**,当时的百姓怀念朱允炆(建文)时代的宽政,正月十五举行灯会的场面赛过了过大年,因此在南京,元宵就成了小年;而在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则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不过小年的意思就是说过年从此开始。不管是不是开始准备年货、在外的游子开始往家里赶;不管是不是准备祭灶王、扫尘土、剪窗花、贴春联、洗浴、婚嫁,反正从小年开始,年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