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严父(1、2)

严父(1)

"严父慈母"这个词来源于晋代夏侯湛的《昆弟诰》,也就说明了在中国家庭中父母的不同定位。父亲首先就是一家之长,就是一严厉之人。甲骨文的字形,"父"字就是一男人右手持棒,意思是:手里举着棍棒教育子女守规矩的人就是父亲,所以《说文解字》解释为:"家长举教者。"在《周礼》里,天地君亲师,父母排在值得尊敬的第四,而在道家的《易经·说卦传》和佛家的《杂宝藏经》中,都把父亲排在第一位。道理很简单,《周礼》讲的是君臣之道,而佛道讲的是人伦之说。所以,《史记》中才会明白表明:"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亲"这个词的书面语色彩较浓,一般不作为面称。在中国古代公开场合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父亲,会称呼为家父、家君、家大人、家严、家翁等等,称呼别人的父亲也会说家尊。而私下里对自己的父亲或者亲朋好友之间,则会叫"爸爸"。据说,"爸爸"这个词在目前约70%的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并且意义相似,所以人类学家认为这个词极有可能是古人类最先会说的词汇。这是不是世界大同的一种佐证?

在现代汉语中,对父亲的称呼除了"爸爸",还有俗称为"爹爹"、"老爹"、鄙视一点称为"老儿"、"老汉"、"老头",尊称一点叫做"老爷"、"老爷子"的。就地域而言,京城把父亲称为"老爷子",倍显尊重;广东话把父亲称作"老窦"(源于《三字经》中的窦燕山),也是十分尊重,港澳叫做"爹哋"(来自英语"Daddy"的粤语发音)就是洋为中用。

河南山东一带把父亲叫做"爹爹",陕西人叫做"大大",四川重庆叫做"老汉(儿)",宜昌处于长江中上游交汇处,又是南北方分界点,就把父亲叫做很有些含义的"老爸"。所谓的"老",除了年龄和辈分,就是父亲在古代又被称为"老子";所谓的"爸",很简单,就是占世界人口多数民族的共同称呼的"爸爸"的简称。只是宜昌人很自傲,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称"老子",那就是对自己长辈的侮辱;除了岳父大人,也不会把别人称为"大大",那就叫做大逆不道、数典忘祖。

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传统也十分倔强的长辈。因为是干部,在我的人委宿舍大院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起*就不见他的身影,晚上入睡的时候,父亲也还没有回家,偶尔周日在家休息,不是钻进厨房里炒菜做饭,就是拖地板、擦桌椅,忙得不可开交;邻居家孩子们的父亲虽然也是干部,可要么和孩子打成一片,要么休息的时候领着孩子到公园转转,要么过问一下孩子的作业。可在我们家这样的场景却似乎极少发生,一方面因为母亲自己就是师范毕业,更是当过多年的老师,另一方面则因为父亲是河北人,似乎对中国传统风俗礼节理解得更深、贯彻得更彻底,所以本来对任何事情一丝不苟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子十分严厉就很正常。

我们两兄弟少年的时候在外面很顽皮,在家里也很任性,唯独在父亲面前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连大气也不敢吭一声,连母亲也会在外婆面前笑话我们兄弟俩"见了他们的爸爸就像老鼠见到了猫。"不过实话实说,父亲对我们兄弟俩很少管教,不过就是隔上一段时间把我们叫到他身边,板着脸教训一顿,话不多,但很严厉,但不会和一些家庭的父辈那样,动辄吼叫挥拳,不过就是说些警告和告诫的话,挥挥手,让我们滚蛋。多年以后,看到周总理对葛洲坝工程中的指示中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时候,就知道用那句话用来形容自己站在父亲面前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了。

严父()

"严父出孝子",这是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真谛,于是,我们知道了司马光教子俭朴、郑板桥养子不娇、包公给儿子立训的典故,都是很有正能量的。不过,网上有一则父子对话很引人注意。说的是中日开战,儿子想参军保家卫国,父亲就一个耳光扇过去:"无权无势无钱,你怎么保家?再说,国家有什么需要你保卫的?"儿子分辨日本人想吞并我中华,父亲就又一耳光扇过去:"中国买家都把日本东西抢光了,吞并了不是更好,不需要办签证了。"儿子醒悟的表示,如果日本入侵,自己就去给日本鬼子带路,谁知又被他父亲扇一耳光:"怎么这么白痴,到时还轮得到你带路?那些贪官土豪早就在那排队了。"

虽然是一则笑话,可是说明父子之间除了语言交流,还有用很暴力的手段提醒和教诲的权利和义务。那一句"棍棒底下出孝子",说的就是为人父一定要严格管教自己的孩子,教导他正确的人生观,让他懂得分辨是非好坏,所以不得不在必要的时候对自己的孩子实行体罚,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所谓的"不打不成器"就是在某些用语言很难作为、也很难取得效果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极端措施。

我家也是如此,虽然一直在政法工作的父亲对我们兄弟俩大多数时间就是询问和告诫,可是像审问犯人似的板着脸、沉着声也是很有些威严的。犯了小错一般的就是罚站,自己站到门后的一个固定位置去面壁思过;而如果犯了大错,则会免不了吃顿"笋子炒肉(宜昌话:用竹板打**)。"父亲是个北方人,打自己孩子的严重程度完全看当时的心情而定。心情好的时候,也许就是几耳光,心情不好的时候,顺手*到什么就是什么,譬如拖把把、*上的板刷、学习用的米尺,还有劈柴,而且不准哭,越哭越打得厉害,那就是水深**的感觉了

一般贴在墙边罚站的时间常常长达几个小时,家里人就在身边走来走去,却把罚站的人视为空气,楼下的小伙伴对着窗户喊叫,自己也不敢吭一声,最后的结局就是被再次叫到父亲面前被训斥一番,连连称是;父亲动手打人的机会其实很少,不到所犯的错误很大,使他有些气急败坏绝不会轻易出手。虽然挨打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可是父亲下手常常很重,而且打得又准又狠,自然就会苦不堪言,除了皮肉之苦,还有泪流满面。

这样的体罚在当时太自然不过了,也是司空见惯的,一点也不严苛,因为身体上的惩罚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记住错误,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不会再犯。虽然现在的教育家都不赞成棍棒教育,更不提倡体罚,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都认为,在孩子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应该对他进行一定的惩戒,通过棍棒和体罚让孩子记住,同样的错误不可再犯。因为按照生理特征证明,少年时期的孩子一方面记性好,可另一方面却是对于所犯过的错误忘性大,所以必须用一种特殊手段让他牢记错误,毕竟孩子是在受到重大痛苦之后才会吸取教训。

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这一句名言:"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可以这么说,对孩子要求严厉就是对他的呵护,往往出自这样的家庭子女都会有出息而且孝敬父母的居多;相反,过度溺爱的孩子难成材,那样的子女大多没出息而且容易在社会上惹出事端,大多不会孝敬父母而且也不会尊重他人,所以才会有"富不过三代"之说。

作为父亲,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严父,就和我的父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特别的严厉,对孩子的事情懒得去管,从来不帮孩子做任何的事情,孩子遇到事情完全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从不表扬,也不在外人面前夸口,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而另一种则是慈父,除了特别娇惯孩子,也时时处处事事对孩子的一切进行过问,几乎任何事情都不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而是倾其所能给予帮助,总是让孩子沐浴在父爱的阳光下顺利成长。

猜都不用猜,绝大多数的父亲还是乐意以严父的模样出现在自己孩子面前的。(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