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退之任推官 众才子齐聚汴州

韩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

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

卢小姐笑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韩愈在回故乡河阳的路上,在一家旅店里遇到侄子十二郎韩老成,得知了嫂嫂郑夫人去世的消息。

十二郎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韩愈心中大恸,他三岁丧父,娘亲改嫁,幸得兄嫂抚养,宗兄韩会贬官韶州,嫂嫂一路同行,受尽辛苦,韩会临死前曾经嘱咐韩愈:“尔幼养于嫂,丧服必以期!”那意思是告诉韩愈,你自幼是你嫂子养大的,等你嫂子去世了,你要为她服丧一年啊!当然,按照规矩,小叔没有给嫂子服丧的规矩,韩会这话显然是说给郑夫人听的,那意思是弟弟将来就托付给你了,要好好抚养好我这个可怜的弟弟,要像做母亲一样对待他。郑夫人品格贤良、勤劳、坚强,她承担了教育韩愈和孩子的教育义务,郑夫人对待韩愈“视余犹子,诲化谆谆“,当时,韩会的儿子韩老成才七八岁,郑夫人常常抚摸着儿子的后背对着韩愈说:“韩家后代就剩下你们两个了!”

韩会病逝后,郑夫人又护送丈夫的灵柩归葬河阳,后中原战乱,带领全家避难宣州,并支持韩愈进京求取功名。。。。。。平日里,韩愈每每回想起嫂嫂对自己的大恩大德,总是想着要有朝一日有所报答,不想自己现在尚未建功立业,嫂嫂竟然离他而去,只好从行囊中取出纸墨,在旅店里连夜写下一篇《祭郑夫人文》,诉说自己随寡嫂颠沛流离,“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写好祭文,天已经大亮。韩愈命仆人在嫂嫂灵柩前摆上供品,拉住侄子韩老成,双双给下,宣读祭文:“维年月日,愈谨于逆旅,备时羞之奠,再拜顿首,敢昭祭于六嫂荥阳郑氏夫人之灵。。。。。。”

祭毕,韩愈与侄子韩老成一同护送郑夫人的灵车北渡黄河。

韩愈回到河阳,与夫人团圆,将嫂嫂与宗兄韩会进行合葬。

韩愈本想遵从宗兄为嫂“丧服必以期”的嘱托,但韩愈的前程也是大事,不可错过机会,于是,韩老成劝叔叔韩愈进京,寻找出仕的机遇,自己在家守丧就可以了。韩愈科举求仕之路,总是没有顺的时候。韩愈考上进士时,已经5岁,但考上进士后,一连年都没找到工作,嫂嫂去世了,妻子卢氏和几个侄子需要他养活。没有办法,韩愈只好到处应聘,自我推介,想找个工作养家糊口。

韩愈在众人劝说之下,才辞别亲人,于贞观十二年(公元796年)仲夏再次抵达长安。

当时的文人,有个很不错的打工方式,就是当幕僚。所谓幕僚,最早是指幕府中的参谋、书记,后来泛指文武官署中的佐助人员,这些人主要供职于军事机关或由军事机关转化而来的政府机构,职责是为长官提建议,处理文书档案,协调行政事务,类似于现在的秘书长。那么,一直倒霉的韩愈,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吗?

董晋此时担任东都留守,职责是总理洛阳军民、钱谷、守卫等事务,相当于东都军政的一把手。韩愈的运气来了——经人推荐,他结识了董晋。

董晋曾与韩愈叔父韩仲卿俱在淮南节度使崔圆幕下為吏;他在长安时也可能知道韩愈其人其文。所以董晋到任后即接纳了韩愈。

董晋非常欣赏韩愈的才气,有意提携他。

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六月,李万荣病重,他儿子李迺就纵容乱兵诛杀大将,准备自立。都虞候邓惟恭和监军宦官俱文珍合谋将其逮捕,押送京师。随后邓惟恭又有自立之意,朝廷急命时任东都留守的老臣董晋兼任宣武节度使。性情宽和的董晋到任之后,极力安抚邓惟恭,自己只管行政,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

这年七月,宣武军(驻开封)节度使李万荣病死,董晋调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到汴州上任,带上了韩愈,提拔他做了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负责刑狱司法工作。

至此,满腹经纶的韩愈总算当了官,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不久,韩愈派人把妻子和侄儿接至汴州,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在开封,韩愈一边辅助董晋处理司法事务,一边钻研古人诗文,他的古文功底越发深厚了。

忽一日,韩愈在书房读书,仆役来报说,有一姓孟的相公来访。韩愈听了,便知道是孟郊到了。

孟郊也和韩愈一样,总是考不上进士。两人同病相怜,很友好。

孟郊在他四十六岁,重整旗鼓,抖擞精神,再战长安。

这次,他终于如愿以偿了。孟郊按捺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跃马扬鞭,一口气跑完长安的大街小巷,写了一首《登科后》,吟道: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日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痛快淋漓,直抒胸臆,天下都传遍了。

也许孟郊的失态甚至是轻浮,他压抑得太久了,他的痛苦太深了,他太需要这种成功的感觉了。

孟郊没有刘禹锡、韩愈他们的那种期盼。他应试及第后的很长时间,诗倒是写了不少,但仍然未获一官半职,难免有一种成功后的烦恼。

韩愈见了孟郊,非常高兴,说:“东野兄,你的《登科后》真让人感到解气!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天可是春风送你来的呀?”

孟郊道:“这次我来,是推荐一个才子,他素仰你的大名,愿从你习文。”韩愈问是谁?孟答是张籍。

“东野兄所荐之人,我当然愿意结识!”韩愈立即修书一封,让孟郊带回。没过多久,张籍果然从和州(今安徽和县)赶来,随韩愈学习古文。其实,若论年庚,张籍韩愈岁数一般大,但他甘愿当韩愈的学生,一方面说明张籍很谦逊,一方面也说明韩愈确实有学问。

且说在张籍来汴之前,还有一个文人也从徐州赶来拜见韩愈,要与韩愈结交,并从韩愈学文。此人名为李翱,只比韩愈小4岁。之后,又陆续来了几个学生,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韩愈很愉快,日子似乎过得非常快。

这时,孟郊刚刚考上进士,兴致特高,设酒为韩愈饯行。

韩愈见了孟郊,非常高兴,说:“东野兄,你的《登科后》真让人感到解气!这首诗痛快淋漓,直抒胸臆,天下都传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今天可是春风送你来的呀?”

孟郊笑道:“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现在再也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呀!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韩愈道:“是啊,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孟郊又出示《送韩愈从军》一篇,韩愈带着几分酒意,朗朗读来:

“志士感恩起,变衣非变性。

亲宾改旧观,僮仆生新敬。

坐作群书吟,行为孤剑咏。

始知出处心,不失平生正。

凄凄天地秋,凛凛军马令。

驿尘时一飞,物色极四静。

王师既不战,庙略在无竞。

王粲有所依,元瑜初应命。

一章喻檄明,百万心气定。

今朝旌鼓前,笑别丈夫盛。”

孟郊瞧瞧韩愈一身戎装,要配宝剑,煞是威武,不禁打趣道:“功名富贵,仁兄指日可待啊!”

韩愈笑道:“为国效力,义不容辞哪!”

孟郊又道:“这次我来,是推荐一个才子,他素仰你的大名,愿从你习文。”韩愈问是谁?孟答是张籍。

“东野兄所荐之人,我当然愿意结识!”韩愈立即修书一封,让孟郊带回。

没过多久,张籍果然从和州(今安徽和县)赶来,随韩愈学习古文。

这年是798年,正值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

张籍,字文昌,汉族,生于767年,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认识张籍。时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

其实,若论年庚,张籍韩愈岁数一般大,但他甘愿当韩愈的学生,一方面说明张籍很谦逊,一方面也说明韩愈确实有学问。

且说在张籍来汴之前,还有一个文人也从徐州赶来拜见韩愈,要与韩愈结交,并从韩愈学文。此人名为李翱,字习之,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人,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李翱自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写文章注重气质,只比韩愈小4岁。

之后,又陆续来了几个学生,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韩愈很愉快,日子似乎过得非常快。

李翱与韩愈相识后,追随韩愈,勤奋好学,博学有才,并娶韩愈侄女为妻。他与韩愈经常在一起,谈文论学,写作古文,维护儒道,反对佛老,发表文学主见,积极倡导古文运动。

韩愈朋友中最重要的三位──诗歌上的挚友孟郊,古文上的挚友李翱,道义上的挚友张籍,和韩愈相聚于汴州。这是一次诗歌、古文和学术的长时间切磋的聚会,在韩愈一生中占重要的一页。朋友之间的磨礪,使韩愈更加成熟起来。

才子聚汴州,难免要论诗、论艺、论妓。谈到歌妓,孟郊、李翱、韩愈都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徐州燕子楼,虞姬歌班,谈着谈着就会自然谈到了白居易、刘禹锡,谈到了燕娘与白季庚、张建封的故事,谈到了徐州还出了个女神童关盼盼。

798年秋,董晋命韩愈主持汴州乡试。(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