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韩愈代朝正 长安哀辞欧阳詹

腊月,张建封派节度使推官韩愈赴京师“朝正”。韩愈以徐州从事身份代表张建封往长安“朝正”,这是外官正月入朝覲见皇帝的一种礼节。因为是节度使的“朝正”使者,韩愈在长安颇受有司优礼,“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见待颇优礼,未能去毛皮。”当韩愈欲语及“天下兵又动”、“前年关中旱”、“去岁东郡水”等时,这些“议论无瑕疵”的“俊异”之士,却不给他以任何机会,韩愈也只得“到口不敢吐”而“缄封在骨髓”了。

长安上层的情况如此,下层却有些不同,韩愈只好行走下层。同年欧阳詹,时为四门助教。欧阳詹,字行周,生于755年,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迁到晋江,曾祖父是唐初书法家欧阳询,祖父、父亲、两个大哥都是唐代闽越的地方官吏。祖父欧阳衍,温州长史,父欧阳昌,博罗县丞,母亲是唐朝进士黄昌朝的妹妹黄昌靖,妻子林萍是林蕴的妹妹,长兄欧阳谟为固安县丞,二兄欧阳巩为潮州司仓。欧阳詹从小喜爱安静,常一人独处,在山湖溪河边流连忘返。欧阳詹少时为了求学,曾到莆田灵岩精舍读书。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南安高盖山白云书室也都留下欧阳詹读书的身影。欧阳詹还曾到好朋友名士林藻和林蕴兄弟的家乡莆田求学五年,在广化寺灵岩精舍、福平山等地读书。青少年时代,欧阳詹在潘湖北岸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的吟啸桥上,不时执书一卷,高声吟唱,完全忘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

欧阳詹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唐建中初年,状元宰相常衮被贬为福建观察使。常衮是一位爱才的官吏,到任后大兴学校,亲自讲学,用宾主的礼节对待生员,注意提拔后进,倡导读书写文章。薛播在建中、贞元年间两次出任泉州刺史,很赏识欧阳詹的才华,经常带他到城西九日山与同来的隐士秦系和姜公辅等人交游,谈文论道。席相继薛播之后任泉州刺史,他对欧阳詹同样器重,凡观游宴集一定邀请欧阳詹参加,让他写诗记下当时的盛况。席相还引荐欧阳詹到福州谒见常衮,常衮赞叹不已,用灵芝、芙蓉来比喻欧阳詹的才学。从此,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整个福建都在传播他的文词,甚至京师都有了他的文名。

欧阳詹本无心科举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常衮、席相等长官的提拔,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前往参加进士考试。欧阳詹离家背井,满是乡愁,作《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

“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

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

欧阳詹怀着“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的信心,经过一年艰辛的跋涉,欧阳詹抵达长安。欧阳詹等了六年。这六年,他借钱租房读书,生活穷困。

贞元八年(公元79年),欧阳詹终于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贾稜、韩愈、李观、崔群等二十二人同登金榜,当时称“龙虎榜”。贾稜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

欧阳詹进士及第,成为闽越考中进士的第一人,对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闽南考中进士,从欧阳詹开始。欧阳詹高中后并没有得到官职,就回家乡省亲。也准备登门向荔枝姑娘求亲,不想荔枝姑娘已经离开莆田。

欧阳詹回到高盖山,日夜思念的母亲黄昌靖已经长眠地下,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叮咛,再也看不到母亲伴儿子读书的身影。相隔层土,却比重山远。欧阳詹在一首纪念其母亲黄昌靖的诗中写到:

“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

坟前滴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

回到长安,欧阳詹一等又是六年,在贞元十五年(799年)才被朝廷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的官职。虽然这只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但福建人担任此职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很想有所作为,历史记载,唐代自设助教这个官职官以来,没有比欧阳詹更尽职的,但朝廷并没有重用他。

欧阳詹担任了国子监四门助教,居住在长安,依旧过着借钱租房,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

欧阳詹到太原去旅行。刚到太原之时,在大将军的宴席之上,有位乐伎频频注目于欧阳詹。

欧阳詹本没心思欣赏乐舞,只顾吃酒。

欧阳詹微醉,欲求休息。大将军命那位乐妓照料欧阳詹。

欧阳詹朦胧中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没想到席间向他频频注目的乐伎竟然和他朝思暮想的荔枝姑娘一模一样。

欧阳詹酒醒了,他询问姑娘姓名,答曰:“李倩。”

欧阳詹再细问时,果然是沦为乐伎的荔枝姑娘,此时荔枝已经改名李倩。

欧阳詹问李倩:“你本姓林,为何改姓李?”

李倩双眼含泪说:“家父去世后,我就关了药店,本想寻找公子,后听说公子已经娶了林家女子为妻,也是自家姐妹,便从了大将军的姓,改名李倩。本想断了我俩的念想,不想竟然在此相遇。”

欧阳詹为情所动,留在太原与李倩朝处数月,两人相处得十分亲热,难舍难分。

欧阳詹回京之时,李倩请求同行,欧阳詹拒绝了:“此在大将军府,众目睽睽,不可不畏。”于是告辞,请李倩等待,自己回到京城后会派人来迎接。

两人只好挥泪作别。

回到长安,长途跋涉的欧阳詹病倒了。几个月才完全好起来,他和妻子林萍说起此事,可是林萍寻死觅活不同意,吵闹不休说娶青楼女子进回家,有辱门风。

欧阳詹正在想办法说服妻子之时,接到朝廷任命,做了国子监四门助教,一下子公务繁忙,事情就这样耽误下来了。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欧阳詹在京城担任的国子四门助教工作十分忙碌,公务缠身,一直没有机会去太原践约。

分手之后,李倩时刻思念着欧阳詹,渐渐病倒了,而且病得很严重。她便将自己的发髻对着镜剪了下来,装在小匣里,然后对身边的丫环说:“我就要死了,如果欧阳公子的使者能到这里来,你可将此小匣交给他作为信物。”同时又留下了一首诗,诗中写道:

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

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

写完这首诗后,她便去世了。等欧阳詹的使者来到时,那位丫环便如实告诉了来使,使者带着小匣回到京城,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欧阳詹一向敬重韩愈的人品学识,二人相知甚深,贞元十一年一别,至此始相逢。在国子监四门助教任上,欧阳詹全力支持和参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欧阳詹与韩愈同榜登科,志同道合,成为一生的挚友。欧阳詹曾率领生员上书,大力推荐韩愈为四门博士。

韩愈与欧阳詹经常有诗文酬唱。

韩愈倡儒学,写古文,欧阳詹以為在自己之上,国子监的学生们也久闻韩愈之名,于是欧阳詹有“将率其徒伏闕下”举愈為博士的群眾性请愿的行动计划。此事因“会监有狱,不果上”,但令韩愈十分感动。

韩愈“朝正”一毕,韩愈即下了离开徐幕到长安另图发展的决心。

离长安前,欧阳詹相送,韩愈为了表达自己有志不为朝廷所用的怨叹,有《駑驥(赠欧阳詹)》诗:

駑駘诚齷齪,市者何其稠?

力小苦易制,价微良易酬。

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芻。

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余。

骑驥生绝域,自矜无匹儔。

牵驱入市门,行者不為留。

借问价几何?黄金比嵩丘。

借问行几何?咫尺视九州。

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

问谁能為御?旷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

王良执其轡,造父挟其輈。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

駑駘谓骑驥,饿死余尔羞。

有能必见用,有德必见收。

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

骑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

人皆劣骑驥,共以駑駘优。

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

寄诗同心子,為我商声謳。

欧阳詹深深感悟韩愈的骑驥之志和才大难為世用的感慨,他们一样有着“室在周孔堂,道通尧舜门”的志向,一样无法实现志向,遂有《答韩十八駑驥吟》诗,诗中又有芭蕉、葵和楠、松柏之比喻,同时又劝他少安毋躁,“上帝本厚生,大君方建元”,“君看广厦中,岂有庭前萱?”栋梁之材是必将有用于世的。诗曰:

故人舒其愤,昨示驽骥篇。

驽以易售陈,骥以难知言。

委曲感既深,咨嗟词亦殷。

伊情有远澜,余志逊其源。

室在周孔堂,道通尧舜门。

调雅声寡同,途遐势难翻。

顾兹万恨来,假彼二物云。

贱贵而贵贱,世人良共然。

巴蕉一叶妖,茙葵一花妍。

毕无才实资,手植阶墀前。

楩楠十围瑰,松柏百尺坚。

罔念梁栋功,野长丘墟边。

伤哉昌黎韩,焉得不迍邅。

上帝本厚生,大君方建元。

宝将庇群甿,庶此规崇轩。

班尔图永安,抡择期精专。

君看广厦中,岂有树庭萱。

欧阳詹一直思念乐伎李倩,一日,突然想起相约之事,这才赶紧派使者前往太原去接李倩,并让人带去一首《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

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

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

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

一履不出门,一车无停轮。

流萍与系瓠,早晚期相亲。”

等欧阳詹的使者来到时,李倩已经死了。那位丫环如实相告,使者带着小匣赶回京城,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欧阳詹打开小匣子看见发髻,又读了那首遗诗,顿觉五雷轰顶,不由一声长恸。数日后,不饮不食。欧阳詹的妻子林氏是莆田人,欧阳詹年轻时曾在广化寺攻书讲学,与广化寺的长老以及莆田的名士交往甚密。临终前,欧阳詹写书给父母和妻子(林蕴之妹)深深地表示忏悔,又作一书致林氏:“我最后还是决定不顾自己的名声,要把实情托出,不要让李倩因为对我的情谊而死去的事情被淹没、不被世人认可,我的朋友孟几道已经答应我写首诗来为李倩立传了。我所寄的诗,你可以收藏起来作为证明。我所能回报你姐的就这些了。”欧阳詹笃于友谊,临终时立遗嘱将灵柩运回南方,要求葬在年轻时与林藻、林蕴兄弟读书的莆田广化寺。按照欧阳詹生前有遗愿,欧阳詹的墓就在莆田广化寺边上。

欧阳詹死时年4岁。好友孟几道(孟简)作《咏欧阳行周事》哀悼此事,并感慨这一段生死绝恋,祈愿二人在人世的彼端有一个幸福的聚首:“短生虽别离,长夜无阻难。双魂终会合,两剑遂蜿蜒。”好友崔群大哭,李翱为他立传,作为一生的挚友韩愈写《欧阳生哀辞》来悼念念欧阳詹:

欧阳詹世居闽越,自詹已上,皆为闽越官,至州佐、县令者,累累有焉。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虽有长材秀民,通文书吏事与上国齿者,未尝肯出仕。今上初,故宰相常衮为福建诸州观察使,治其地。衮以文辞进,有名于时;又作大官,临莅其民;乡县小民有能诵书作文辞者,衮亲与之为客主之礼,观游宴飨,必召与之。时未几,皆化翕然。詹于时独秀出,衮加敬爱,诸生皆推服。闽越之人举进士,繇詹始。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名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八年春,遂与詹文辞同考试登第,始相识。自后詹归闽中,余或在京师他处,不见詹久者,惟詹归闽中时为然。其他时与詹离,率不历岁,移时则必合,合必两忘其所趋,久然后去,故余与詹相知为深。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嶷然。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读其书,知其于慈孝最隆也。十五年冬,余以徐州从事朝正于京师,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将率其徒伏阙下举余为博士,会监有狱,不果上。观其心,有益于余,将忘其身之贱而为之也。呜呼!詹今其死矣!詹闽越人也,父母老矣,舍朝夕之养,以来京师,其心将以有得于是,而归为父母荣也。虽其父母之心亦皆然:詹在侧,虽无离忧,其志不乐也;詹在京师,虽有离忧,其志乐也。若詹者所谓以志养志者欤!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虽詹与其父母皆可无憾也。詹之事业文章,李翊既为之传,故作哀辞以舒余哀,以传于后,以遗其父母,而解其悲哀,以卒詹志云。

之后,韩愈与崔群、刘伉等谈起欧阳詹,再写《题哀辞后》:

愈性不喜书,自为此文,惟自书两通:其一通遗清河崔群,群与余,皆欧阳生友也,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过时而悲;其一通今书以遗彭城刘君伉。君喜古文,以吾所为合于古,诣吾庐而来请者八九,至而其色不怨,志益坚。凡愈之为此文,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今刘君之请,未必知欧阳生,其志在古文耳。虽然,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然则吾之所为文皆有实也。刘君好其辞,则其知欧阳生也,无惑焉。(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