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四十二章 挨打的帝王

此时正是落日时分,夕阳下的田园风景颇好。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有进步啊,居然能做出一首这么应景的诗来啦。”

承恩帝打趣道。阿瑜这孩子学什么东西都十分快,只是有一样十分叫人头疼,那便是诗词。你比如出个上联“柳梢黄莺啼”,她只能答个“山上杜鹃红”,这冷不丁的听见她念了这么首新鲜的诗,倒是令承恩帝吃惊不已。

阿瑜挠了挠头发,很是不好意思,“不是我做的,不过是在一本古书上看见的。”

承恩帝当时也只是惊喜过头了,仔细一想这丫头哪有那个本事啊,“要是论作诗的本事,咱家这几个孩子,就数你二哥算是一把好手了。”

二哥?阿瑜一时半会的没想明白。

“可惜的是他偏偏降生到了咱这样的家里,若是到了其他人家,人人倒还赞上一声才子,可咱家最不需要的就是那样只知伤春悲秋的人,就算是你大哥那样的,爹也会觉得好受一点。”

哦,原来这大哥二哥是指大皇子和太子啊。

不过既然都说到了这,阿瑜想了想决定把心里攒了不久的话告诉承恩帝。

“爹,女儿觉得咱家雇佣人才的方法是不是有些不恰当啊,要不要换一换?”

雇佣?承恩帝被她这新鲜词汇给弄糊涂了,不过他一会儿就释然了。

“噢,那你说说看,哪里不合适了?”

这孩子的眼光向来长远,看问题也是相当毒辣,说不定还真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选官用人乃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的选拔,咱家里须得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得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所以我们应当总结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它对于我们现在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阿瑜小老头一般正正经经的说道。

“好一个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做人就是不能妄自尊大,要不断学习和吸取前人的经验。”

承恩帝做了这么多年皇帝自然明白这其中的深意。

“你继续说下去。”

“是。女儿翻阅典籍,查证到我国一直都没有真正的可以依据的人才选拔制度,或者说是有很多的缺点。”阿瑜严肃的说道。

承恩帝听闻这话很是诧异,眉毛鼻子都皱到了一起,阿瑜说的话有些大逆不道的嫌疑了,要知道这些制度可是选出了不少的贤能之辈,大秦和大汉更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方。

“那你怎么看汉代的呢?”承恩帝反问道。

承恩帝的疑问是在阿瑜意料之中的,她早有准备,想要打赢一场战争,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爹,汉代的主要人才选举制度是察举制,后来又增加了皇帝征辟?公府与州郡推选,但这样的制度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大家族的子弟,依然是现在勋贵的子弟,”世卿世禄”的局面难以被打破。,爹难道你希望方家世世代代都在这朝堂上吗?你想看见郡王们的封地一日一日的增大吗?”

“后来的选取制度不是改善了许多,九品中正制度选取出来都是一些有识之士?”

九品中正制度也是大魏如今采用的官员选取制度,承恩帝不是很明白阿瑜的的想法,在他看来现在的官员选拔制度很好啊,书院既能筛选真正有才学的人,又能保证他们的人品。

“可是您看过他们的出处吗?几乎都是一个地方的,况且基本没有寒门之子。难道寒门之子真的都是愚昧的吗,古往今来哪个先贤大能在位发达之前不是穷酸落魄的?可是为什么到了我们大魏却没有寒门出身的官员?”

阿瑜的几个发问让承恩帝陷入沉思,然而她不打算放过他,继续趁热打铁。

“爹,他们是受过教导的有识之士,可为什么还要在朝廷的各个部门里熬资历呢?我们的家真的就如此有钱养这些闲人吗?”

阿瑜的问话越来越犀利,承恩帝只能沉默以对。

“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沉思良久后,承恩帝才开口了。

阿瑜在心里默默吐槽道,总算别处这句话了,也不枉我前面铺垫了这么久。

“爹,我觉得九品中正制应该取缔,换做科考。”

阿瑜眼神熠熠生辉,兴致勃勃的看着承恩帝,似乎只要他出口否决,那双美丽的眸子便会立刻黯淡下去。

承恩帝算是看明白了,这丫头摆明了就是有备而来,想要算计他。官员选拔制度改革那是多大的事啊,关系到国之根本,若是文武百官知晓后,朝廷上还不知道的掀起多大的风浪呢。这丫头自己不敢面对,就在这撺掇他去。

“噢,那你说怎么考啊?”

“其实科考就是简单的考试,试卷由朝廷和州府制定。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朝廷参加考试。参加朝廷考试的学子便叫做秀才,考上秀才的学子家里的赋税可以适当减免,这样一来便能避免寒门学子被刷下去了,也能让他们专心向学了。”

“其次,科考不应只考察圣贤著作书籍?锦绣文章,我们还应当设立武举,专门选拔武学能力过人的人才,可以充实我大魏的军事人才。还有专研农事?水利工程?医药的人才,那些整天读圣贤书的人大多适合朝堂上的政治谋略,但论干实事还是要一些专业的人才……”

阿瑜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串而,最后发现承恩帝并没有任何反应,很是气馁。

其实承恩帝并没有她看上去的那么冷静,阿瑜说的话给了他太大的冲击。自古以来朝廷的官员选拔的都是读过圣贤书的人,至于武举闻之甚少,更不用说所谓的农事?水利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她说的都有道理。

前几年雍州发生洪灾,朝廷派钦差大臣前去赈灾,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糟糕,直到城内的人都迁走了,成了一座空城,这两年才稍微好一点渐渐有了复苏的趋势。

“等到了碧桂园后,你先写上一份奏折给我吧。”

啊!

阿瑜本以为自己白说了,本来以为都没戏了,没想到原来是柳暗花明。只是心里开始不禁紧张起来,这可是她今生的第一份工作简报啊,是不是意味她算有了正经的差事了。

父女俩谈着话十分投入,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完全按了下来。

“爹,我们住哪啊?”

“我记得前面有个小村子,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住户。”承恩帝满是怀念。

哈!

“您怎么会知道前面有个村子的,我记得咱们以前都是走官道的,可没见到什么人家啊。”阿瑜好奇道。

“呵呵,你不知道的事儿可多了去,这儿啊,可是有个美丽的故事呢。”承恩帝的语气里充满了怀念和遗憾。

看样子,他是不打算说下去了,阿瑜在心里猜测道定是一段艳遇。

看女儿那满脸好奇的样子,承恩帝心里十分复杂,不知道自己带她来这儿是不是正确的决定。

两人不再说话了,静静的往前走着。月光如水,稻田里的青蛙声此起彼伏,倒是有几分韵味。

“爹,那儿有户人家,我们快去吧,说不定还能蹭上一顿晚饭呢。”阿瑜兴奋得拉起承恩帝的手直奔农家。

承恩帝不禁额头直冒汗,他什么时候亏待过她了,这幅样子倒像是几辈子没吃上个饱饭似的?

承恩帝的哀怨阿瑜不懂,她现在想的就是香喷喷的饭菜和软软的床铺。

“咚咚咚”

“请问有人在吗?”阿瑜是个讲究礼貌的孩子。

“谁啊,来了。”里面传来一阵苍老的声音。

开门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头发花白,眼窝深陷,牙齿都落得差不多了,看见他们露出一个勉强的笑容。

打量了一番他们二人的衣着,老太太开口了,“不知两位贵人有何贵干?”

不知道为什么,阿瑜觉得这老太太话里颇有些不善,看到承恩帝脸色微暗,便明白他也察觉到了。

阿瑜笑眯眯的开口,“老婆婆,爹爹和我路过此地,不巧天色晚了,还未能找到落脚之地,想要在您家歇上一晚。不知可否方便?”

见到开口的是一个烂漫天真的小女孩,老太太的脸色渐渐松缓了些,待听到他们想要留宿,满脸的褶皱都堆到一起了。

“老人家您还记得我吗?十五年前,我和一个姑娘在您这儿借宿了一晚,还是您老伴和儿子带我们进来的呢。”

承恩帝突然开口道。

阿瑜愕然,原来承恩帝在这儿还真有一段风流韵事啊。

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的。

承恩帝原以为那老太太听到这话会认出他来,欢天喜地的让他们进去,结果那老太太听见这话后竟然拿起手中的拐杖狠狠地抽打他,承恩帝一时不查竟让她打了好几下。

那老太太边打边骂,“你个黑了心肝的,良心都叫狗给吃了,当年也不知道造了什么孽,才引进了你这么个中山狼哦,我苦命的儿啊,你死得好惨啊,老头子啊你在天若是有灵的话,就收了这个黑心肝……”

老太太哭得呼天抢地,承恩帝面沉若水显然是在暴怒的边缘,而阿瑜却是一脸懵逼,完全不在状态。(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