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328蝉允卓布羽云【现实生活】(2/2)

连董卓、吕布的覆亡也要貂蝉负责,头脑何其冬烘乃耳!近人周剑云撰《论斩貂蝉》专辨其事:

貂蝉无可责之罪,吕布亦非可责貂蝉之人……彼三姓家奴,人品去貂蝉远甚,貂蝉不骂吕布足矣,布有何辞责骂貂蝉乎?若关公者,熟读春秋者也。

西子奉勾践命,志在沼吴,与貂蝉奉司徒命,志在死卓、布父子,同一辙也。关公不责西施,而乃月下斩貂蝉?余敢谓关公圣人,必不为此杀风景事!

这一段长篇大论说得可谓痛快,自今日视之“女人祸水”论固然冬烘可恶,“女人救国”论亦不足为训。

所以貂蝉的结局,在艺术创作上也是个难于处理的问题。貂蝉在连环计之中,罗贯中固然写得光彩照人。

但董卓死后她与吕布“夫唱妇随”,就变得平庸起来。下邳鏖兵她与严氏一起鼠目寸光,拖吕布的后腿,前后判若两人。

《三国演义》电视剧在董卓被诛后让貂蝉悄然隐去“貂蝉已随清风去”,这一奇女子的命运到底如何?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这也许是一种比较聪明的做法。

西施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沼吴复仇联系在一起;

伍子胥忠贞被谗、伯(pi)奸佞亡国,与“女色祸水”的信条联系在一起;与巾帼报国、与红颜薄命、与浣女范郎的悲喜姻缘联系在一起;

与“西子捧心”、“东施效颦”、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等联系在一起……

比起其它“美女”来,她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西子故事的历史真实性,究竟到底是如何的呢?

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及西施的是《管子》:“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中,甚至三次提到西施:

西施病心而(pin,即颦字)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这就是“东施效颦”成语的来源,《孟子》中也有“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的话。

《韩非子》亦云:“善毛啬、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看来,西施确实是先秦时代的一位知名度极高的美女。

不过,与后世传说不同的是:她并未与吴、越争霸的政治军事斗争发生关系,而且,《管子》比勾践灭吴还早二百多年呢。

《左传》和《国语》等先秦史传,都提到了勾践向吴王献美女之事,但并未提及西施其人。

西汉时代的《史记》也是如此,在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陆贾的《新语》及《淮南子》中,西施也仅仅是作为美女出现。

只有《墨子亲士》篇里面提到了,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也。

最早把西施与吴越争霸联系起来的,是东汉时期的两部野史《吴越春秋》和《越绝书》

在《吴越春秋》之中,文种向越王勾践献破吴九术,其四为“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

勾践“使相者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hu),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越绝书》的记载大致相同,不过西施的下场却迥异,有大悲和大喜两种极(和)端分(谐)化的结局。

前者说,亡吴后,越人认为这尤物是祸根留不得,把她沉于江中,算是对被吴王杀害的鸱(chi)夷子也即伍子胥的祭奠,这是一个残酷的悲剧。

后者则让她与范蠡结为伴侣,泛五湖而去,以喜剧而告终。后世关于西施的种种故事和传说,率多由此生发开来的。

魏晋以后,在文人笔下,在民众的口中西施的故事进入了酝酿、发酵、增饰的阶段,这在志怪、拾遗小说中都有反映。

唐、宋诗词之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西施为吟咏对象的篇章。其主题,多咏叹红颜薄命或谴责女人祸水、美色亡国。

一味黑西施的文言文,倒不如歌咏王昭君的诗多出新意,比如王维的《西施咏》:“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在《五美吟》中还翻此诗意:“一代倾城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其实二者都无多少可道的深意。当然也有不乏卓见之作。如晚唐崔道融《西施滩》:“宰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罗隐《西施》:“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这些都是较为突出的,隐隐有为西施翻案的意思。对西施故事的再创作,杂剧传奇最为充分。

元代,关汉卿有《姑苏台范蠡进西施》,赵明远有《陶朱公范蠡归湖》,可惜今天我们只能从《录鬼簿》中看到这两出剧目。

其内容已经作古失传,也只好根据剧目及有关评介来推测了。西施故事的集大成者,当推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

《浣纱记》充分地占有了有关吴越争霸与西施故事的种种资料,细加区别整合,编织成了一部45出的戏剧故事。

以范蠡和西施的悲欢离合,贯串了吴越两国的兴亡历史,因为西施和范蠡初次见面时以一缕浣纱作为定情之物,故剧名《浣纱记》

与前人不同的是,该传奇将西施范蠡的爱情故事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爱情服从爱国。

开始是牺牲割爱,最后在爱国主义的实现之中,让个人爱情也得到了实现(只是身子白瞎便宜了吴王~)

第3出“迎施”中,范蠡向西施表示歉意说:“为君父有难,拘留异邦,有背深盟,实切惶愧。”

西施反安慰他:“尊官拘系,贱妾尽知,但国家事极大,姻亲事极小,岂为一女之微,有负万姓之望。”

……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