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98、第98章

到了四月下旬, 顺天府的府试结果出来,石家小哥儿石喻的好几个师兄都过了府试。

姜夫子门下, 这一次参加童生试的子弟, 年纪从十二岁到十六岁不等, 共有七人去考, 除一人因病中途弃考以外,其余都中了,更有一人取中了前十。

这些弟子都是姜夫子从蒙童开始教起, 参加科考的第一批弟子。第一次参加童生试就有这样的成绩, 姜夫子可以算是一炮而红。原本他只是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却因教书的这个成绩, 在京城中的名声噪了起来。

顺天府的童生试并不容易。在旗人家的子弟大都在顺天府科考, 因此这里的竞争十分激烈。也因为这个,姜夫子的学生取得七中六的成绩, 的确够夫子好好乐一回的了。

石咏自然带着弟弟上学塾去恭贺, 正赶上过了府试的童生们摆谢师宴, 大家一起热闹了一回。

石咏听贾琏提过,他家二房两个堂弟,宝玉与贾环, 都是这次下场。但是石咏去看过放榜, 知道这两人的名字都不在榜上。

“可能还是太年轻了吧!”石咏心想。宝玉才十二,贾环更小,这点年纪下场,最多也就是练练手, 熟悉熟悉流程,给下回再下场攒些经验。

然而他却不知道,贾环没中是因为年纪太小,在情理之中,而宝玉没中,则是因为下场前一天夜里说是“唬住了”“吓病了”,因此压根儿没进考场。

四月末的时候,他手上西华门的修缮工程已经全部完工,所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在完工的那一天,康熙皇帝特命雍亲王亲自前往致礼,石咏便是在雍亲王那两道锐利目光的注视之下,自己爬上了西华门的正脊,将那只紫金宝匣重新放置回原处,然后盖上金红色的琉璃瓦,最后将外面的筒瓦封上。

那只紫金宝匣就又重新被封在西华门正脊上,只不过这一回,里面更添上了康熙皇帝于自己六十大寿时亲笔所写的“感想”一篇,并几卷用于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安乐的经卷。

石咏从屋脊上爬下来,向雍亲王复命。这位四阿哥冷冷地看了他一眼,随口勉励了几句,最后说:“小小年纪,便如此幸进,须知以后你每行一步,都只会有更多人盯着,一旦行差踏错,便再无翻身的机会。你可知道?”说话时正言厉色,语气很是不善。

石咏赶紧说:“王爷金玉良言,卑职自当谨记。”

他大概猜出这位雍亲王很喜欢扮黑脸教训人,而且越是当子侄看待的,他就会教训得越凶。因此石咏老老实实地听训,而且要面露一副感激四爷如此替自己着想的表情,现在被训一顿,总比以后被记恨好。

胤禛见他这副乖觉模样,心里格外舒畅,觉得石家的家教,沿袭了二福晋娘家的教养,一如既往地好。

“西华门之后的差事,你可领了?”胤禛抬眼打量石咏,心想若是还未定下,倒不如让这小子去海淀替他修园子。

“回王爷的话,已经领了,是去修景山神御殿一带的宫宇。”

景山神御殿,是先皇停灵、存放遗像和祭祖之所。康熙这时候命人修神御殿,难免令人联想。胤禛心里便唏嘘了一阵:皇父毕竟是老迈了,年纪大了,就容易多想。

“既然领了差事,就好好去办差!”雍亲王丢下一句话给石咏,自己抬脚回畅春园复命去了。

石咏却知道,他得的这个修景山神御殿的差事,是有人私下“活动”过了,才落到他手上的。

如今景山那里,正关着一个人。而贾府求上门的事,就是请石咏帮忙,将一样东西送到那人手里。

石咏对后世的景山公园很熟悉,毕竟要看紫禁城全景,欣赏中轴线,就得登上景山公园最高处的万春亭。然而这次他带人前往修缮的景山神御殿,石咏并不怎么熟知。无论这项差事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隐秘,任务本身他得好好完成才行。

于是包工头石咏又去拉了一票人去景山。

他有考虑过将修缮西华门的原班人马搬去景山,毕竟大家已经合作过一回,石咏对他们的能力和秉性都有些了解。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石咏还是做出了不同的决定:

几名原属画工处的画工,他都劝回画工处去。此前这些人是因为被毛盛昌排挤,才来投奔他的,可现在画工处的主事换了唐英,他不能挖好朋友的墙角。因此石咏劝了又劝,只留下两名精于绘制旋子彩画的在身边,其余都劝回画工处去了。

另外两名从圆明园工地上赶过来的工匠,石咏也恭送他们回圆明园工地去,毕竟没那个胆子和雍亲王抢修园子的人。

好在他还接手了几名内务府营造司现有的工匠。这些工匠都听说过石咏修缮“西华门”的光辉事迹,因此,就算是震惊于石咏如此年轻,工匠们还是对他保有了相当高的敬意。

然而石咏自己却不敢怠慢,除了认真总结修缮西华门的经验教训以外,还借了几本书回去啃,什么《营造法式》、《鲁班营造正式》、《工段营造录》之类,一一拿回去读了,那读书的劲头,比弟弟石喻更显刻苦些。

到了开工的吉日,他依旧带了手下,备着香案,景山正门牌楼下拜过鲁班祖师,然后将任务分派下去,众人领命,各自去忙。

而石咏则独自一人背着手,在景山前后转悠,看似在检视神御殿,其实心怀鬼胎。

景山这里有一株老槐,是当年崇祯皇帝殉国的地方。如今这株老槐树被称为“罪槐”,以铁链拴住,算是将崇祯自缢之“罪”都算在了槐树头上。石咏暗笑,实不知这样的自欺欺人是为哪般,但清廷皇族到此,也要下马步行的规矩,至少透露了那么点儿对这位前朝亡国之君的尊重。

绕过“罪槐”,神御殿便在景山东北角,为明代所建,此前顺治帝“大行”的时候,曾经在此停灵。

石咏检视一回神御殿,见神御殿后还有一间绿荫遮蔽的小院子,便也走过去,在门口静立了一会儿,里面便有宫人手拎着食盒走出来,见到身穿着补服的石咏,便躬身行礼,道:“大人!”

石咏点点头,说:“本官奉旨修整神御殿一带的殿宇,因此过来看看。”

那宫人甚是恭顺,低头问:“大人有什么吩咐?”

石咏摇头:“没有吩咐,本官只是在这里巡视一二。你若还有事,便自去吧!”

那宫人“嗯”了一声,又行了礼,提着手里的东西,转身走了,连门也没锁,就这样虚掩着,似乎压根儿不担心里面的人跑出来。

石咏却知道,这一处看似寻常的院落,名义上是在宫中当差的老人差事卸去之后养老的地方,实际上则是幽囚软禁的地方。

他想起贾琏的嘱托,心里暗暗叹了口气,却若无其事地背着手转开,到其他地方转悠去了。

早先贾琏拜托他传递物事,石咏心中早存了疑惑,原本是不愿的,可是见贾琏也是实在没法子了,才来找他的,石咏心一软,总算答应替他到景山来看看。

而问起贾琏这背后的情由,贾琏只提了一嘴,说是上次“叩阍案”的关系,要还人情。石咏这才明白。

京中的世家大户往来,除了三节两寿的各色节礼、年礼之外,就是这种人情了,贾府欠了旁人的人情,既然不想将来旧事被人揭出来让人指脊梁骨,只能乖乖听人摆布去张罗此事。而贾琏本是家中小辈,说话的分量有限,家里长辈推来推去,最后这事儿就落到贾琏头上,让他去想办法。

贾琏与石咏一向交好,再加上石咏还要靠贾琏帮忙在杭州打听他婶母的身世,所以石咏打算问清楚,若这不是去做什么伤天害理、谋财害命的事儿,他就打算帮了贾琏这个忙。

第二天,石咏便带了几个人,敲开这座小院的院门,进来检查院落的“结构”。

“石大人请自便!”

院门内有位宫人正在洒扫,大约是早已知道石咏这个包工头带着施工队进场的事儿,并不奇怪,抬头看看之后又低头继续。

“我们这些人……不会打扰哪位吧!”石咏小心翼翼地试探。

“无妨的!此处只有一位公公在此休养,大人但进无妨。”

石咏冲身后的工匠们点点头,立即有几位工匠上前,各自查看此处小院的建筑有没有结构性的问题,需要趁此次修葺的机会一起加固的。至于外观么,众人倒不大在乎,反正是宫人养老的地方,不需要过多装饰。

石咏自己则往里进过去,伸手一推门,门照旧不曾上锁,应手而开。石咏抬眼便见一大片清爽的绿色。

只见这院子里支着架子,架上藤蔓遍生,一个个青绿色的葫芦从架上垂下来。这葫芦藤旁边,放置着一桌一椅,一个发辫雪白的老人,身穿寻常太监服饰,此刻正坐在那椅上,背对着石咏,不知在摆弄什么。他面前的桌上,则放置着大大小小的,好些个葫芦。

石咏独自一人走进院子,随手带上身后的院门,打了一声招呼:

“梁总管!”

大约是许久没有人如此称呼过梁九功了,梁九功听见,双肩轻轻一抖,旋即挺直了身板,慢慢起身。石咏看得清楚,梁九功是将手中的一只葫芦和一柄雕刀都放下来。

“既然来了,就别嫌弃杂家这儿!”

梁九功那尖细的公鸭嗓音便在这小院里回荡。

石咏早在刚进内务府造办处的时候,曾经在慎刑司见过一回梁九功,当时他正在杖责一名小太监,若不是十六阿哥赶到求情,那名小太监就要被他当场杖毙了。

可是此刻见到梁九功一人在此,满世界只有葫芦相伴,如此孤清,实在是教人无法不感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梁九功当年视人命如草芥的时候,大约并未想象过自己会落到如此田地吧。

“梁总管,下官奉旨修缮景山神御殿一带,进来检视一下这里的情形,打扰勿怪!”

虽然梁九功已经落到这步田地,可是石咏与他没有私人恩怨,更加不打算在这时候落井下石。因此石咏说话依旧彬彬有礼。

梁九功闻言,终于缓缓回过头,盯着石咏。

“来——”

一年未见,梁九功的头发早已变得雪白。石咏本以为自己会看到一张形容枯槁,满是皱纹的老脸,岂料梁九功转过头来看时,石咏却觉还好,与他初见时并无多少变化,甚至脸色还挺红润,不致教人认不出来。

“来,看看杂家的葫芦器!”

梁九功开口,根本就没有认出石咏的意思。石咏听着对方口里透着无限骄傲,心里耐不住好奇,便快步上前,来观赏梁九功桌上摆着的几件葫芦器。

石咏是专门研究古代工艺美术的,因此对“葫芦器”这种偏冷门的艺术品门类也有所了解。

葫芦器的制作兴盛于康熙年间,具体做法乃是在葫芦幼小时,将器皿套在葫芦上,令葫芦长成想要的形状,待葫芦成熟之后,剖开晒干,再在葫芦表面做些文章,可雕可刻可烫可烙,山水花鸟无一不可,做出来的成品也是,杯碗瓢盆无一不能。

梁九功的葫芦器就是如此。石咏随手拿起一只被做成方型砚匣的葫芦,见其匣身与匣盖严丝合缝,分毫不差,忍不住啧啧称奇,却突然想起:做成这样的葫芦器,少说需要一整年的功夫,难道说,这梁九功自从被押走……就一直待在这里做葫芦?

石咏一言不发,拿起梁九功桌上的葫芦器一件一件看过。他身边的梁九功则对这些葫芦器爱惜无比,石咏放下一件,梁九功就又拿起来仔细检查,又用一片抹布将葫芦器抹过一遍,才放回桌上,似乎是生怕石咏粗手笨脚,损了他的宝贝。

待将桌上的葫芦器一一抹过,梁九功又走到葫芦架下,带着怜爱的眼光,望着架上垂下的一个个青色的小葫芦,嘴里嘀嘀咕咕,不知道在说什么。

石咏依稀明白了,这座小院,看似没有任何看守,院门也从来不锁,可是梁九功却干脆自己把自己给关在这儿了,旁人是“玩物丧志”,而梁九功是“画地为牢”,被架上的这一丛葫芦给牢牢地拴住,靠这日复一日的养葫芦、做葫芦器来麻醉自己。

可是细想来,就算是这梁九功想逃,又能逃到哪儿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无论走到哪里,始终都是被康熙厌弃了的一个奴才……

当天石咏没说什么,看完几件葫芦器,又在小院里巡视一番,然后向梁九功招呼一句走人。石咏走的时候,梁九功依旧望着一只青绿色的小葫芦喃喃自语,脸上流露着温柔。

第三天,石咏再过来的时候,袖子里隐着一只三寸见方的小木匣,轻轻地放在梁九功桌上。

他转身就走,这东西送到梁九功处,就算是完成贾琏所托付之事了。

就在他迈步出门,将将要离开这座小院的时候,梁九功突然在他背后开口,说了一句:“哦!原来是‘颁瓟斝’1!”

石咏听见了这一句,就再也走不动路了。

作者有话要说:  1颁瓟斝(可以念作“斑薄假”),第一个字是生僻字打不出,是“分瓜”两个部首拼起来的,念ban,第一声。这件名字看起来非常高级的古董,其实就是“祥瑞葫芦杯”的意思。至于这古董背后的人物么,预告一下,是个土豪。土豪明天见!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