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81、嘉靖年间琐事记Ⅱ

唐纵去了山西之后,他将他管辖下的指挥官们全部揪出来, 这些人只肯在自己的领地巡逻, 他们从来不去别处参加战斗。

延绥总兵官整顿了军纪, 并且修建边墙。

一般修建防御工程,皇帝都是赞同的。

到了嘉靖十九年八月,北方开始很少下雨, 干旱有蔓延北边城镇的趋势,蒙古草原上也开始干旱。

蒙古王派人来和明廷商议互市, 他们需要粮食。

嘉靖皇帝秉持着对蒙古人一贯的厌恶和轻蔑, 拒绝了蒙古俺答王的请求。

蒙古南部不下雨, 连带着华北平原也不下雨, 山西戍军的粮食只能从京城粮仓中调动发放。延绥总兵官唐纵上书皇帝,又与兵部协商, 商议西北开放与蒙古的互市贸易制度。

这年的沈约已经贵为兵部侍郎, 他有足够的话语权来与文官集团协商此事, 尤其首辅夏言又是他的姻亲,且兵部尚书也并非不可商议。

唐纵分三次给沈约写过信,唐大都督在信中仔细分析了山西的情况, 说互市有利于大明朝和蒙古两地平民百姓, 他请沈约协商兵部尚书,同意双边互市。

沈约收了唐纵的信,并回信说:“正在协商。”

其实沈约本人是反对与蒙古人互市贸易的,这点极端迎合了夏言的心理,也顺从了嘉靖帝的心意。夏言认为, “兵部应该拒绝蒙古俺答王的请求,一则蒙古人狡诈多变,恐其居心不良;二则他们的目的可疑,实在难以信赖。”

兵部侍郎沈约补充:“兵部应当拒绝的理由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其三,即‘蒙古人每年入侵大明,并且蒙古人有将近四十年没有对大明纳贡。’”

嘉靖帝原先就讨厌蒙古人,纵使延绥总兵官三番五次来信,说大明朝应当同意互市,但在首辅夏言和兵部的干预下,皇帝最终拒绝了唐纵的请求。嘉靖皇帝再一次将蒙古人拒之门外。

唐纵在山西没有能等来兵部的特赦,反而等来了兵部的另一道指令:“黄金百两,悬赏蒙古俺答王人头。”

一时间,兵部的人将蒙古俺答王的头像贴得满城都是,唐纵暗叫糟糕,这群废物这样刺激一群饿疯了的狼,真是不知死活。朝廷文官不与虎狼为伍,不知虎狼之性。

果然,十月里,蒙古军队分成几股,分别袭击了山西北部和西部,唐纵分.身不暇,明军的粮食供给被抢走大半。

干旱依旧在持续,嘉靖二十年一月,明廷往山西大同,还有宣府运送了两万五千石粮食赈灾。

军士们依旧难以为继,唐纵又写折子回京,要求与蒙古人互市。与此同时,蒙古俺答王也写信给延绥总兵官唐纵,要求大明朝同意与蒙古的互市请求。

嘉靖二十年七月,俺答王派来使者与大明议和商谈,并且再次要求与大明互市的权利。

这个使者本身即是大明臣民,他是被蒙古人俘获的,蒙古王觉得他是大明人,所以派他出来讲和。谁知大同巡抚俘获了他,并且上报朝廷,说自己擒获了一个卖国贼。

大同巡抚将蒙古王的使臣送往北京,北京将他处决了,以卖国贼的罪名。

蒙古王大怒,他在七月末端的时候派遣了一支三万多人的骑兵在山西边界扎营,他以武力向大明王朝显示自己的实力,他耀武扬威,并且在山西太原府内烧杀抢掠,清洗了山西首府太原。

唐纵被连日的干旱,士兵们缺粮缺银的情况弄得筋疲力竭,在他想派兵追击蒙古人的时候,发现自己兵员不足,若他派人去追击蒙古军队,那他的大同一府则完全空置,蒙古人入侵可以如入无人之境。

嘉靖二十年八月,延绥总兵官唐纵告知朝廷,蒙古人穿越了山西的壁垒,他们准备推进北京。

在北京的一干高官这才慌了神,霍韬写信给唐纵询问真实情况,唐玉蝶写信给唐纵问蒙古人的情况,包括高高在上的兵部侍郎沈大人也写信问延绥总兵官唐纵,“蒙古人究竟打到何处了?”

唐纵没有回信,只是一口咬死了蒙古人突破了山西的壁垒,他们即将推进北京城。

此时的真实情况是,蒙古人正在山西的南边抢掠,并且在黄河以西扎营结寨,准备用山西当他们的供给大本营。

崔蓬走了三年,她自嘉靖十七年离开大明朝,已经三年了。

这三年内,她在朝鲜取得了被承认的地位,崔家重回朝鲜国政坛。崔蓬带着嘉靖皇帝的承认远渡重洋再回朝鲜的时候,平壤崔氏已经成了荒坟。崔家的佣人厨娘全部不见,崔家的房子也开始坍塌,崔氏的一切都有待重建。

崔礼和崔蓬受到了大明皇帝的接见,朝鲜的国王又派遣使团去大明朝询问,等使团回来,确认嘉靖皇帝对崔氏兄弟的认可之后,朝鲜国王就不说话了。在朝鲜一朝,大明皇帝等同于威严,大明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这些恭敬和退让都建立在大明王朝的霸主地位之上。

汉城的伊家不再与平壤崔氏为敌,伊家甚至送出伊秀的妹妹来要求嫁给崔礼,或者崔蓬。

伊秀的妹妹叫伊人,伊人也是个好姑娘,她和伊秀一样漂亮,并且更加恭顺。“二位哥哥好,父亲送我来与崔家哥哥成婚。”

崔蓬初见伊人的时候,不自禁咳了出来,她指望崔礼,崔礼却望着她。

崔蓬做出安排,“伊人小姐你好,你在崔家先住下吧,平壤与汉城有些不同,我会请人带伊人小姐四处游玩的。”

入了夜幕,崔礼要熄灯,崔蓬一把拉开他的房门。崔礼捂着胸口,问了句:“你做甚?”

“咳”,崔蓬睃他,道:“哥哥,你打算甚么时候和伊人小姐完婚?”

说完,崔蓬就笑了,她是个女人,而崔礼,好歹还算半个男人?

“滚!”

崔礼先是喝了一声,然后睃崔蓬,道:“我娶不了伊人小姐,三公子你自己想办法。”后又从枕头下抽出数封信,“喏,都是北京送来的,我收到了有些时日,一直没给你,我怕你重蹈覆辙,重现我的爱情悲剧。”

很显然的,崔礼误会了,这并不是来自北京城的爱情信件,这是霍韬寄给崔蓬的求助信。霍韬写道:“崔将军,你好,这是一封道义上的求援信,并非为私,也非为公,而是为国。为我大明。我大明河山遭遇风雨,国破山河在,崔将军也是我大明人,想必崔将军的心里也还装着我大明朝。”

霍韬的信有前有后,分成了好几个阶段,最后一阶段是这样的,“如今山西一省遭受了蹂.躏,旱情严重,而时疫又染了山西边境地区和半个北京,蒙古王驻扎黄河以西,山西北部和鄂尔多斯都受他控制。崔将军,我大明朝如今内外夹困,霍某希望崔将军能不计前嫌,摒弃旧怨,助我大明。”

崔蓬看完霍韬的信,她疑心这位镇国公有言语过分夸张的渲染,蒙古与大明的边境滋扰她也了解,但她认为大明边境情况远远没有霍韬信中所描述的那么严重。

并且,霍韬是个勋贵,他又不任职兵部,他是如何会使用兵家术语写信的呢?

崔蓬疑心这是唐纵的意思,但她想错了,这不是唐纵的意思,这是沈约的意思。沈约在京城忽然感到惶恐,他一个文官,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他开始畏惧蒙古人绝对武力的侵袭,这种恐惧感使他回忆起他被海盗追逐的宁波岁月。

沈约想到了戚英姿,但他不敢开口,他也不好意思开口,于是写了信,再借霍韬之手,发往平壤。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