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0287 英雄有后,念头通达

文易听说祖逖的后人来了,确实非常高兴。

前世他只知道祖逖郁郁而终,祖约造反被石勒族诛还是穿越后才知道的,当时他的心情非常的复杂憋屈。

堂堂民族英雄祖逖居然落得这个下场,血脉断绝。

这件事情怪谁?石勒?

虽然石勒是异族但文易却没办法昧着良心把责任推给他,因为换成自己十有八九也会采用和石勒差不多的方法。

祖约这种人就是该杀。

怪祖约?确实有很大的责任,但谁又理解他的悲愤?不到别无选择,谁又会冒着全族被杀的危险造反?

祖约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不清自己的能力,拖着全族造反。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和祖逖那一脉彻底决裂,就算自己死了也能为祖家留一丝血脉。

以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反是不会被诛三族的,至少提前决裂的祖逖后人不会受到牵连。

士族也不敢背负杀祖逖全家的恶名。

或许从此祖家没有出仕的机会,起码能活下来。

活下来就有翻身的机会。

数来数去最大的责任还是晋室和士族,自己无能导致天下破碎万民沦为奴隶。

不反思自己的错误还关起门自高自傲自以为了不起,嫉贤妒能活生生的把一个大英雄气死。

这种垃圾,只有历史的垃圾桶才是他们的归宿,让他们活着呼吸空气都是对天下人的不公。

本来文易也以为祖逖绝后了,没想到还有血脉流传下来,他是真的感到开心。

如果不是手下人拦着,他都准备亲自去迎接了,不过也在第一时间就召见了祖继宗。

见面之后询问了他们的经历才知道事情的原委,不禁为王安的忠义感到敬佩,为祖逖和祖道重感到庆幸。

谈到学识能力方面,祖继宗很惭愧。

文易反倒是能理解,灭族的时候他爹祖道重才十岁,刚刚开蒙学会识字,家学一点都没学到。

被救后王安把他藏在寺庙里,怕被人发现也不敢频繁去探视。延请名师授学什么的更不可能,环境造就他对佛经反而更有研究。

等石勒死了这件事情彻底被人遗忘,才被接出来娶妻生子,但也一直隐姓埋名不敢暴露身份。

到了祖继宗出生的时候环境又有所好转,以王安义孙的身份出现,可以学习骑射、读书识字。

但也好景不长,随着王安逝世后赵灭亡,他跟着父亲祖道重返回晋国,彻底失去了学习的机会。

这些年他能做的就是,把王安传授给他的东西拿出来反复的琢磨研究。

而王安作为后赵将领,最擅长的就是骑射,教导他的时候也毫无保留。

虽然返回晋国之后在没机会碰战马,但一些兵法的运用是可以通过推演来学习的。

正确的教导加上勤奋加上天赋,他在这方面确实有许多心得,所以勉强说他擅长骑射也不算有问题。

对此文易既能理解,又非常的高兴。

唐国最缺的就是擅长骑射的人啊,骑兵操练手册到现在都没编出来就是这个原因。

刘猛也属于赶鸭子上架,现在终于来了个懂行的。

别管他带兵打仗的能力如何,起码最基础的训练骑兵的方法应该懂,这就足够了。

文易当即就决定让他去骑兵团。

祖继宗却拒绝了:“唐国和别国多有不同之处,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出仕只会坏事,听说大王准备让新来士子去弘文馆。”

“我也自请去弘文馆,既能了解唐国的情况,又能在那里学习增长学识。”

文易对他的态度更加满意,道:“好,那就先去弘文馆,我特批周末两天你可以随意进出骑兵团。”

祖继宗感激的道:“谢大王。”

这时他又想起了吴隐之,连忙把这位好友推荐给了文易。不过这次他没敢吹的太夸张,只说这是一位可堪重用的大才。

事实上不用他多介绍,只听对方的名字文易就知道这个叫吴隐之有多厉害了。

为了确认他还是追问了一句:“他是哪里人氏?”

祖继宗道:“祖上为濮阳鄄城人,后迁居豫州长社居住。”

文易更加肯定不会有错了,豫州吴隐之,这么多相似之处不可能是重名。

这是投靠他的第一个前世大佬级别的人才,文易心中还是非常开心的。

不过并没有表露出来,甚至都没有见吴隐之,而是说道:“吴隐之吗?我记下了。告诉他在弘文馆好好读书,我会重点关注他。”

“如果他表现的好,内阁行走也不是不可能。”

祖继宗对唐国的政治构架还是有所了解的,内阁行走就是储备高级干部,可谓是一步登天。

他由衷的为自己的好友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文易对自己的信任感激不以。

在他看来文易就是听了自己的推荐才这么重视吴隐之的。

事实上他完全想多了,吴隐之可是这个年代少数靠着能力打破门户成见的大佬。

前面写高凉冼氏的时候说过,冼氏因为是俚人出身不被晋国承认。

公元404年卢循造反兵围广州,冼劲带着五百死士冲杀敌阵,兵败被捕拒绝投降被杀。

广州刺史上奏力保冼氏才重新被认可,从此成为真正的岭南之主。

保举冼氏的正是吴隐之。

吴隐之是真正的贫民出身母亲早逝,韩伯的母亲觉得这个孩子孝顺勤奋,就叮嘱韩伯多照顾他,以后做了官一定要举荐他出仕。

吴隐之和韩伯的情谊就是在这个时候结下的。

后来韩伯当了吏部尚书果然举荐他出仕。

吴隐之也没有辜负韩伯的信任,为官清廉刚正,最终打破门户之见走上高位。

文易为什么知道吴隐之呢,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东晋真正出身贫寒又打破身份成见的人。

为什么要说‘真正’呢,因为东晋有许多以‘贫寒勤学’出名的人,其中两个还登上了三字经。

囊萤夜雪。

然而看看车胤和孙康的身份就知道,这个故事的水份有多大了。

车胤的曾祖父曾经担任会稽郡太守,父亲是吴郡主簿。

吴郡主簿地位类似于常务副市长,你敢相信常务副市长家的孩子点不起油灯?

而且萤火虫每年能发光的时间也就只有不到一个月,车胤在夜间用萤火虫读书,恰好被他父亲的上司给看到。

那个上司还免费替他宣传……emmmm……

孙康的爷爷是长沙相,父亲也是小官。家世或许不如车胤,但起码也是寒门,孩子读书缺那点灯油钱?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