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142章 祭祖与返回

俗话说要俏一身孝, 这个道理似乎不只适用于女孩子,朱标穿上一身白衣服的样子也挺好看。

祭祖的典礼持续了十几天,白衣服朱标也穿了十几天,所幸这样的经历仅此一次, 更多是为了补全多年未曾尽孝的遗憾, 以后焚香扫墓时便不用如此。

各种复杂的礼仪他都没有来得及弄明白,就被随时的礼部官员们摆弄着, 如提线木偶一般走完了过程, 拜了这个拜那个, 磕完这个磕那个。

光是牛羊,便祭祀了一百来头。

等到这一切都结束, 正戏姗姗来迟。到了尚还简陋的墓前, 朱标要做的是跪下讲述朱元璋这些年不来探望父母的原因, 还有他获得的功绩与如今家里的人口产业,最后承诺一定尽早完善陵寝, 修筑墓穴。

这样主要的工作办完后,他开始着手整顿凤阳的吏治。

事情不是分土地和钱财那么简单的。如果单纯让乡亲们不劳而获, 不提别的地主怎么看待朱标,对百姓们而言,这就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会助长懒惰的心思,其次会引发骚乱,往后再来祭祖少不得要赏赐乡里,这次给了钱, 给了田,下次难道要给官位吗?

济人一时不能济人一世。

再说贪官污吏,大部分是可以拿下的, 还有一小部分和朝中的人有关系,有一些背靠淮西武将,有一些背靠浙东文臣,一旦牵连拔起,势必会影响前方战事,导致朝局不稳,需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实在不能动的,朱标都忍住了,记下来打算以后再清算。

真正上手处理这些事情,他总算是能够明白朱元璋的一些想法,历史上的事他不太熟悉,但稍微知道一些案子,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在这些案子里,老朱同志动不动就彻查几万人,砍无数的头颅,其实他也未必是真的在杀那些被牵连的人,而是把以前不能动的人在那个时机给安上造反的罪名,然后便好下手了。

还有这些士绅,他们积攒了几百年的底蕴不容小觑,在地方上的势力也盘根错节,朱标仗着自己能力不俗,被投毒也不会有事,被刺杀也能反击,又带着军队,才敢出手清理一部分,否则很难说会不会像朱厚照那样被“落水而死”。

对于这些人来说,当他们被逼急了的时候,什么下作办法都能使出来,更有甚者,还想把自己的女儿送给朱标。

皇帝是封建社会中最大的地主,是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的,朱标不打算做什么出格的事情,老朱同志再开明,也不是现代人,他一门心思要当皇上,等到自己继承大统以后,政体稳定,文武势力稳定,再想干什么恐怕也有心无力。

朱标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政治清明,开疆拓土还有人妖两界和谐稳定,至于其余的事,就让后人去干吧,历史自有历史的进程,他估计可以活很长时间,余下的日子在酆都做阴天子未尝不好。

转眼入冬,棉花和粗炭一车车运到凤阳新盖的仓库里。

朱标披了一件狐裘,站在城墙上遥望雪景,茫茫天地间宛若白银融化,树下零星挂着冰柱,飞鸟在天际徘徊,孤独地落入山后屋巢。

十几天前从应天赶来的魏忠德匆匆跑上来,两手护着什么,在朱标身后站定。

朱标没有回头:“拿的什么东西?”

“回主子,是给您准备的手炉。”魏忠德道。

“我用不上,你自己留着吧。”朱标一开口,吐出一串白色的雾气,“王爷那里有没有递什么消息过来?”

“回主子,王爷没有递什么消息。”魏忠德道,“不过奴婢走时,王妃曾经嘱咐奴婢,说是会送些吃食和衣物过来,让主子办完事情,尽早回去过年。”

“这是在催我了。”朱标笑道。

魏忠德低头道:“王妃是想主子的,听说每日惦念好几回。”

“我记得半个月前,张士诚便孤立无援困守在杭州了,听说守城用的石头都是从屋顶上拆下来的,怎么,到现在也没投降?”

朱标突然转移了话题,魏忠德倒也能跟得上他的思绪。

“奴婢有些新鲜东西,不知道真假,主子愿意听,奴婢就讲一讲。”

话是这么说,魏忠德能拿出来的,必然还是有根有据的。

“讲吧。”

“回主子,奴婢听说那张士诚的妻子刘氏,为了绝去张士诚的后顾之忧,已经带着两个孩子于高楼之上了。”

朱标一愣,扭回头来:“带着孩子?”

“是。”

“看来这场仗打赢还要再耗费一段时间。”朱标感叹道,“张士诚一家的骨气比陈友谅要好多了,可惜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弟弟总是拖后腿。他自己的能力是不错,但从军事和政事上来看优柔寡断,正如刘先生所言,是个自守虏也。”

魏忠德道:“时间再久,王爷也一定能胜的,主子不用太过担心。”

“我担心有什么用?”朱标继续把目光投向下方的车马,“仗不是我在打,操那里的心不如操眼下的心。”

漫天大雪中,卢近爱从县衙门中出来,上了城墙。

据史书记载和后世研究,元末明初时小冰河期便开始了,到了明朝末年,海南竟下起大雪,可见江南与中原的困苦。

现在的情形虽没那么严重,朱标却能敏锐体会到自出生起一年比一年低的温度,有心在凤阳实验,为以后全国的保暖问题打个调查的基础。

“殿下。”白茫茫的雪花飘散在空中,落在城墙上 ,落在车上,落在卢近爱的头发上,他拱手道,“这是最后一批货物了,您打算怎么分,有没有什么章程?”

“织机的债务百姓们都还完了吗?”

卢近爱胸有成竹,答道:“一共有一百七十二户穷苦人家借了织机,其中还完债务的是一百五十六家,剩下的十六户中,十三户稍有欠款,臣答应通融到年关以后再还,另三户惫懒异常,便没有办法了,天地难救。”

“还完了欠款的,应该还有钱过年吧?”

“有的。”卢近爱道,“最起码比往年要好多了,百姓们愚昧,乍然富足起来反而事与愿违,这样已是最好的办法,日后一年年再整顿下去,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你去县衙里走些开支,调度公款办一个烧炭的作坊,这些车上的东西,先按低价卖给百姓,买不起的让他们赊账,城里哪家富户偷偷拿了,把头砍了,不用上报。”

“是。”

朱标满意地看着一身官服的卢近爱:“我知道你还是想走科举取仕的路子,但科举不是一年两年内开得了的,上一任县令死了,总要补上去一个,你在凤阳好好干,等朝廷的大事都稳定了,我亲自来举荐你。”

“臣不会辜负殿下的知遇之恩。”卢近爱撩起衣摆,冒着雪跪了下来,把额头靠在冰冷的砖石上。

“好了,起来吧。”朱标道,“快过年了,我要回应天去,王妃已经催了很多回。这里的事交给你了,别忘了我的期望。”

几番整顿下来,朱标敢自信地说,凤阳是天下吏治最好的地方,县丞差役们通通不敢贪墨,个个能干实事,乡绅地主们夹紧尾巴做人,衙门有什么命令,绝对是上行下效。

“臣谨记殿下旨意。”

风吹过来,雪花更大了,魏忠德先前怕扰了朱标赏雪的雅性,现在不知从哪里取出一把伞撑开,遮在朱标头顶。

卢近爱目送着他们远去。

三天后,朱标坐在宽敞的马车里,身边陪着的,是又一次逐渐蔫起来的六出白。

随着送行官员的身影在眼前慢慢消失,朱标端着的气势松懈下来,他的人也软在了靠垫上,闭上眼睛舒了口气。

上位者要隐藏自己的喜怒,隐藏自己的想法,和这些满肚子坏水的人斗来斗去,即使有优势,也颇费心神,好在这一趟因祭祖而起的旅程终于结束了,不久就能回到王府里去,躺一躺那个久违的被窝。

路途遥远,朱标刚准备眯一会儿,就听到了窗外逐渐接近的马蹄声,来人似乎奔波了很久,喘气声很大,马匹的蹄子也累得有轻有重。

不是这个队伍会有的!

难道是应天那边出事了?

朱标一个挺身坐起来,掀开车帘:“哪里来的信使?”

外面正准备接过信件的魏忠德一听,急忙问道:“这是谁送的信?你从哪里来?”

马上满面风尘的男人翻身下来,跪在地上疲倦道:“回殿下,属下是从就近的驿站来的,这封信点明了要加急送到,至于是谁送的,属下不知。”

朱标皱眉道:“把他领下去休息。”

“是。”魏忠德示意旁边骑马的小太监把人领走,接着自己从马上下来,将信送进了车里。

三下两下拆开信封,果不其然,信是老朱同志写的,墨迹已干,可似乎还能嗅到战场上的硝烟味道。

看着这些龙飞凤舞的字,朱标仿佛跟着它们一起回到了还在杭州的那一天。

“他奶奶的,王爷,这城是真难啃,再这样拖下去,年要在这里过了。”

朱元璋写下第一个字时,蓝玉一脸怒气地走了进来,于是信上多出一个墨点。

常遇春呵斥道:“没规矩,跪下。”

蓝玉这才反应过来,跪下给朱元璋行礼。

“起来吧。”

老实说,这一仗迟迟打不赢,朱元璋心里也着急,但他得装作不急。

杭州早已是孤城,所有将领们都以为张士诚不会抵抗太久,没想到他铁了心不投降,非要在城里面仗着那点死士和粮食支撑战局。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那些士卒眼睛都打红了,虽说迟早会赢,中间平白多出许多不该有的消耗,实在让人心焦。

“姐夫。”蓝玉一听能起来,麻溜得很,凑到常遇春身边,悄悄道,“王爷在干什么呢?”

他以为的悄悄话,实际上快把常遇春半边耳朵给震掉了。一来这人嗓门一直就大,二来蓝玉这些日子天天在城门边上指挥炮攻,给炮声影响的不大声不会讲话了。

“叫什么姐夫,这里没有姐夫!”常遇春瞪着他道,“要么喊我大人,要么就滚出去。”

“行了行了。”朱元璋又写下几个字,“别在这腻歪了,你们俩都给咱出去,不要打扰咱写信。”

蓝玉乐了,一推常遇春,把他从军帐里给撺掇出去。

剩下朱元璋一个人在帐篷里,他的眉头才渐渐舒展,表情也丰富起来,嘀咕道:“兔崽子,去了几个月了,也不说给咱写信,还要咱给他写,反了天了,哪有这样的儿子,简直是老子。”

“也不知道问问咱身体好不好,给咱报报凤阳怎么样,临走时说了句不用写,嘿,还真的不写!”

写了半页的关心问候,想到几个月前马秀英和自己说的东西,朱元璋纠结再三,还是在信的末尾补上了一句话。

——咱派了廖永忠去接小明王,让你知道。

然后他将信纸装入信封,交给了帐外的亲兵,亲兵拿着信传给信使,这封信上山入河,在驿站间不停转交,直至来到这里。

廖永忠是水军将领,叫他去接小明王,还能有什么意思?

朱标盯着信纸沉默良久,最后把魏忠德叫了进来。

“主子,您有什么事要吩咐奴婢?”

“我要出去一趟,你把我不在的消息给瞒住,谁也不能告诉,哪怕是王爷王妃,明白吗?”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