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四十三章 调虎离山

“李指挥,文某办事不利,实在无有颜面见你了。”身为监军,文秀之就是淮扬民练这个团体当中朝廷的代表,甚至可以理解成是一把手,至少从名义上来说,他的地位比李乙丑这个实际控制者还要高那么一点点,但是在筹措军饷这个事情上,连文秀之自己都觉得万分羞愧。

当初史可法史大人带着朝廷的旨意下来之时,文秀之和孙启功二人的心气很高,满是报效之心,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打造成为牢牢掌握在东林人手中的军队。练兵、作战不是他们的强项,所以把主要的心思放在筹措军饷的方向上。

银钱、粮秣是任何一支军队生存的基础,只要能够筹措来足够多的军饷,就算不能实际控制淮扬民练,至少也可以和李乙丑分庭抗礼。原以为有了皇帝陛下的资助之后,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军饷粮秣筹措上来,和孙启功二人跑了两个多月之后,才知道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这两个多月,文秀之和孙启功跑遍了淮、扬、江南,却只筹措到三千七百多两白银和两千多缗钱。淮扬民练纸面上的兵力已经超过了三千,实际训练的人数也达到了两千四百余。这么点钱都不够塞牙缝的啊,别说是兴建淮扬民练指挥衙门,给军队添置铠甲、战马、火炮等物资了,就是连过节的油菜钱都不够。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两个人带着淮扬民练监军的大帽子,跑了两个月多,却只筹措到这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军饷,并非是文、孙二人不卖力量,实在是筹不到钱。

江南富庶,扬州本地得大运河之便利,为天下盐运的集散中心,银子有的是,就是拿不到手。

毕竟淮扬民练自称体系,和地方官场没有任何关系,现如今和淮扬都指挥司那层名义上的从属关系都没有了,成了一个没家没底的“野孩子”。每当文、孙二人去各衙门“化缘”的时候,那些地方官吏只用一句“没有钱”就把他们打发了。如盐务、漕运、厘金等肥得流油的衙门,则更加干脆:“有钱,就是不给你们。”

你们淮扬民练不受地方辖制,和我们没有半点关系,凭什么把白花花的银子交给你们?

就算是扬州本地的大盐商,虽然没有直接开口拒绝,多少给了文秀之一点“军费”,但最大的一笔却只有九十九两白银,根本就不够他们吃一顿饭的,完全就是把文秀之文大人当叫花子给打发了,而且一个个理直气壮的很:

“万岁爷才给了四百两银子四百缗钱,我们小小的商贾之家,怎么敢和陛下看齐?出个百八十两银子已经战战兢兢的唯恐有逾制的嫌疑了……”

“什么?文大人你要我们出一千两白银?开玩笑,皇帝陛下才出了多少钱?难道我们还敢超过当今万岁和皇后娘娘不成?”

面对辛辛苦苦跑了两个多月却白忙一场的文秀之和孙启功,李乙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阶级的局限性“。

当苏子朋知道文、孙二人帮着淮扬民练筹措军费的消息之时,就层断言他们是白费劲,根本就指望不上。当时的苏子朋说的非常清楚:大明朝的官僚阶层,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国家所面临的灾难,更没有经历过血火兵灾的乱世,以为可以象从前一样长久的统治下去。依靠剥削底层富裕起来的商人和乡绅阶层,根本就不在乎大明朝的兴亡。就算大明朝真的亡了,也不过是一次例行的改朝换代而已,皇帝可以和轮流做,大地主大士绅才是天下的根本,不管这三万里河山姓朱还是姓李,都需要和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为了一点眼前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在乎江山易主王朝更替之类的事情。

苏子朋把这种现象称为“阶级局限性”,当时的李乙丑并不怎么明白,现在却深刻理解了。

“文兄孙兄本就是满身正气是清流言官,不擅长和那些钻进钱眼满身铜臭之人打交道,”很罕见的没有以官职相称,而是以称兄道弟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二位兄台都是文人出身,最擅舞文弄墨鼓张声势,筹措军费训练士卒的事情交给乙丑即可,二位只需施展所长,为咱们淮扬民练摇旗呐喊,帮乙丑挡住官场上的冷枪暗箭就是最大的助力了。”

文孙二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官场规则,他们的身后还有一大批东林复社人物,而淮扬民练正是东林党人“务实”的具体体现,也是唯一一支可以直接抓在手里的军队——至少从表明上看,李乙丑和东林人士走的很近,愿意接受文孙二人的辖制,这就足够了。

文秀之和孙启功深知训练士卒整军备武不是他们的所长,很难在具体的事务上掺和进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走“高层路线”了。

孙启功马上抱拳说道:“李指挥所言极是,筹措军费训练士卒孙某或许力有不逮,若是说起鼓噪声势摇旗呐喊,孙某万万不敢落在人后。”

“孙兄,眼下便有一事,还需你帮忙。”

“有需孙某出力之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我听说工部那边调拨了一披军械,原是准备给建阳卫和浙西四卫的,江南素无战事,那些军械交到地方军手中,也发挥不出多大的作用……”

地方卫所已经糜烂成什么样子,大家早已心中有数,许多崭新的军资军械根本就到不了士卒的手中,在账本上转一圈儿之后就私自变卖掉了。有些崭新的铠甲甚至卖给了反贼了,甚至连火炮这种重型武器,上面的大明工部铭文都没有抹去,就直接出现在反贼的手中,轰的大明官军鬼哭狼嚎,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朝廷查下来却一点证据都没有,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与其让地方官员把这些急需的军用物资变卖掉,还不如想办法截留下来交给李乙丑。

“孙某明白李指挥的意思了,这便动身去往南京,哪怕是撒泼打滚儿耍无赖,也要尽可能截留更多的军资。”

“每多一套铠甲,每多一门火炮,我淮扬健儿便多了一分实力,有劳孙兄了。”

“为朝廷计,孙某不敢惜身。”

能不能从南京那边截留一部分军资军械,李乙丑并不抱多大的希望,只要能给孙启功找点事情做,把他远远的调开,就可以了。

“还有一事,需劳烦文兄帮个小忙。”说到这里,连李乙丑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想来文兄也听说了,家父给小弟提了一门亲事,是周家的远枝旁亲……”

作为监军,更是东林党人驻淮扬民练的代表,文秀之一直都对李乙丑的私事很上心,尤其是他的婚事,更是重中之重。

李老爹托人给李乙丑说了一门亲事,女方就是周延儒周相的远房侄女,这事他早就知道了,并且为此深感担忧。

那周延儒乃是当朝首辅,若是李乙丑和周家结亲,就算仅仅只是一门远亲,也算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政治联姻。这对于一直想要实际掌控淮扬民练的江南东林人士十分不利。

奈何这是李乙丑的私事,就算文秀之有些想法,也不好当面说出来,更不好对这门亲事说三道四。

“文兄不是外人,乙丑也就不怕丢人现眼了。家父虽很在意和周家结亲,我本人却不怎么愿意。”

“为何?”

“我……我已有意中人了。”

文秀之终究太年轻,养气的功夫还没有修炼到家,听了这句话之后,立刻面露喜色:“李指挥乃是豪气干云的大英雄,看中的女子必然也是温婉贤淑的大家闺秀……”

“不是什么大家闺秀,实不相瞒文兄,我看中了和我家一街之隔的荣家女儿,乳名唤作翠儿,她家是开着卖香油的铺子。小时候时常到她家里偷吃香油饼渣,经常在一起玩耍。嬉戏之时,曾戏言要娶翠儿过门,至今还有这番念想……所以想……想要文兄做个保媒之人,撮合小弟与荣翠儿的亲事……”

为了便于控制李乙丑和淮扬民练,文秀之等人极不赞成他和朝中勋贵阁臣联姻,甚至不希望他和地方官吏有太多的联系。层几何时,文秀之甚至希望李乙丑能和东林人士联姻,不过很快就自我否定了这个根本就不靠谱的想法:李乙丑虽已是五品官员,终究没有深厚的根基。在大明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中,象李乙丑这样的武官最多被当作是鹰犬而已,用的着的时候可以稍微拉拢一下,用不着了就会一脚踢开,实在没有哪个东林人士愿意把自家的女儿嫁给这种“野路子”的武弁,因为那完全就是自贬身价。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乙丑若是娶一个没有根基的小户人家女儿为妻,显然对东林人士有百利而无一害。

虽然清流人士非常看重“礼法”二字,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文秀之和孙启功的态度出奇的一致:“李指挥已经是朝廷五品命官,虽富贵却不忘儿时之诺,实在是谆谆君子。青梅竹马之交,若是能为卷属,必然是一段佳话。文某不才,定然做这个月下老人,为李指挥牵一回红线……”

想那荣家不过是个榨香油的小门小户,堂堂的文大人亲自去给李乙丑李指挥去提亲,岂又不允的道理?只要把这门亲事撮合成了,李乙丑和他那未来的夫人必然心存感激,以后办事也就方便了许多,如此惠而不费的好事当然要用心去办。

看着文秀之和孙启功喜滋滋的离去,李乙丑忍不住的暗暗赞叹:苏兄说的果然没有错,只要我提起荣家的亲事,文秀之必然会大力赞同。其实我也不是非荣家女儿不娶,若是这门亲能说成了,那自然是最好,就算是说不成,也无所谓。只要能把文秀之和孙启功远远的支开就行,免得他们总是在军务上指手画脚……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