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180、隐藏人物

燕王对外称自己病的快要死了, 但是做了一个梦, 魂都到了黄泉路上, 亲爹高祖皇帝带着岳父大人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昭靖王沐英等等配享太庙的大明开国大将, 一路冲杀过来, 将他救起。

高祖皇帝托梦给燕王,说如今大明朝廷被奸臣所误, 建文帝被奸臣蒙蔽, 奸臣罗织罪名, 囚禁五位皇叔、逼死湘王一家,大明皇室怨声载道,山河摇摆, 要他回去锄奸臣, 匡扶正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是封建社会的主流, 燕王要反,不能剑指建文帝,就得拿建文帝的身边的人开刀。

燕王自称梦醒之后, 立刻腰不痛了, 腿不瘸了,口鼻也不歪斜了, 一口气连吃三大碗干饭了!

谁是奸臣呢?第一个当然是摇旗呐喊一定要削藩的黄子澄和方孝孺等文臣,其次, 就是罗织罪名、囚禁皇叔、逼死湘王一家子的曹国公李景隆。

所以燕王打出来的旗号是清君侧,铲除君王身边的奸臣,解救被蒙蔽的侄儿建文帝, 所以叫做“奉天靖难”。

建文帝:我谢谢您了!

建文一年,七月初六,燕王府开始起事,先是砍了建文帝的内应葛诚,然后燕王手下大将张玉、朱能在半夜突然分别进攻北平的九道城门——藩国城池由朝廷军队镇守,燕王府府兵只负责保护王府。

天快亮时,燕王府的府兵夺下八道城门,唯有东直门仍旧负隅顽抗。

正胶着时,老将唐云卸剑解甲,单枪匹马进城门,对东直门的守将说:”皇上已经允许藩王各制一方,汝等速速退下!”

守将见老将军都归顺了燕王府,山穷水尽,天高皇帝远,没有救援,所以顺着台阶下,全部放下武器投降,归于燕王府。

于是,天亮的时候,北平的九道城门皆被燕王府所控制,北平城的百姓一夜醒来,这个曾经是前朝都城的古老城市已经变了主人。

不过,对于北平百姓而言,天高皇帝远,燕王在北方深耕多年,他们把税收交给了皇帝,但是他们却把心给了燕王府。

第二天早上,巷子口支起了早点摊子,炸出第一锅油条,蒸出第一笼包子,用卤水点出第一锅豆腐脑,人们起床倒夜壶、买早点,和平时的生活没有什么两样。

为何?

因为燕王府在燕地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

北平虽是元朝的都城,且开平王徐达——也就是燕王妃徐氏之父当年第一次北伐攻城之时,元朝皇帝对常胜将军徐达的威名闻风丧胆,居然对都城都没有设防,直接带着后宫嫔妃,文武百官弃城逃跑,奔向草原,真是从那里来,到那里去。

而且在逃跑途中把太子买的里八刺给弄丢了,被大明俘虏,一直到洪武十一年元帝驾崩,洪武帝才把北元太子放回去,和一群皇叔争夺帝位。洪武帝还真是会调/教人,这个回归的太子绝地求生、一路逆袭诸位皇叔,居然真的杀出重围,夺到了帝位,成为北元皇帝。直到北元内讧,他被同胞所杀,成吉思汗建立的赫赫有名的黄金家族失去了统治权,从崛起到衰亡,也不足百年时间。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且说徐达攻城,元帝弃城逃跑,徐达不费一兵一卒攻下元朝都城,元朝在徐达手里覆灭。都城大都因而免于战火,保持了原状。

且徐达进城,约法三章,三项纪律八项主意要牢记,手下北伐军秋毫无犯,违令者斩,爱惜百姓,因而深得北平人民爱戴。

徐达真正实现了兵法中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洪武十三年,燕王带着燕王妃就藩北平,深得北平百姓欢迎,主要原因是燕王妃徐氏乃徐达的嫡长女。她的父亲曾经善待这个城市,百姓认为徐达的女儿也会给这个城市谋福祉。

可是,当燕王夫妻来到这座前朝都城时,这座昔日的都城已经破败不堪了,早就没有当年的气象。

每个国家的都城都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当然也是财富的中心,由于大明的都城设在南方的应天府,前朝都城一下子丧失了天然优势,城市gdp急转而下,加上北元总是扰变,骚扰百姓,掠夺人口和家财,财富得不到保障,有钱人大量南迁,这个城市濒临崩盘。

北平百姓迫切期望燕王府能够让这座城市起死回生。

所谓饿了三天的橘猫还是胖,烂船还有三斤钉,燕王府没有辜负百姓的期待,将北平城恢复了生机。

燕王首先是练兵,守护边境长城,阻拦北元越境骚扰,抢夺财富。

燕王和岳父徐达一样,军纪严明,严禁骚扰百姓,若在训练府兵时伤害田地,都会给予翻倍的补偿。

燕王军纪严明到什么地步?曾经有上官贪墨军士军饷,被举报后,燕王扔给被贪墨军饷的普通士兵一人一把刀,然后又给贪腐的上官一把刀,要他们“公平决斗”,用实力把自己的军饷夺回来。

结局当然是上官死在愤怒军士的乱刀之下,开膛破肚,场面甚是震撼。有了底层军士的支持,燕王府府兵简直铁板一块,燕王指哪打哪,眼中只有燕王,不晓得朝廷是何物。

军粮不够,燕王也不加赋,将粮食问题转移到百姓身上,他亲自脱下盔甲,挽起裤脚,挥着锄头和军队一起开垦荒地,进行屯田,自给自足。倘若开到肥沃的土地,还会把良田让给周围百姓,带着军队去荒地再行开垦,不与民争利。

燕王府府兵就这样成了铁军,燕王带领军队数次北伐,转守为攻,终于在洪武二十年取得“金山之役”的胜利,逼盘踞东北的北元大将纳哈出投降,燕地边关从此得到安宁。以前为了逃避战乱的百姓也纷纷回到故土,重新开始生活。

有了和平,燕地gdp开始回温,逐年上升,加上以前的根基,这块被南方成为苦寒之地的东北方有着不输江南的繁荣。

无能的君王各有不同,换着花样的败家,贤明的统治者各个相似。比如都擅长搞水利建设。沐春治理云南的时候大兴水利,修桥铺路和水渠,这些功绩让他虽死尢生,云南百姓为他建了祠堂,把他当做神灵膜拜供奉。

燕王和沐春一样,燕地最重要的河流滦河的河道狭窄,蓄水差,旱季干到冒烟,颗粒无收,一到雨季就成了大海,淹没庄稼和房屋,两岸百姓靠着滦河活着,也深受滦河之苦,这条母亲河就像得了失心疯,好的时候对子女甚是宠爱,一旦发疯,不是旱就是涝,任由子女活活饿死。

燕王对这条母亲河“对症下药”,治理滦河,从拓宽河道开始。

燕王拿出了屯田开荒耕地的架势,再次身先士卒,光着双腿踏进滦河的淤泥,挥起铁锹就开挖,河底的淤泥是最好的肥料,军队把淤泥挖上岸后,百姓自发拉到自家田地里,甚至不少百姓自带干粮,下河帮助军队扩宽河道。

军民齐心,滦河这个“疯母”被治愈了,变得温柔起来,两岸变沃野,受益者甚众。

就这样,燕王府没有辜负燕地百姓的期盼,为燕地谋福祉,镇守大明边关的九个藩地,燕地无论经济财力军力,还是凝聚力向心力都是最强大的。

而且,更要命的是,燕王府还有一个大杀器般的隐藏人物:道衍禅师,一个和尚。

这个和尚还是胡善围一直崇拜的诗人,他的《独庵集》里的诗词,胡善围倒背如流。常遇春屠杀苏州城时,成千上万的难民朝着卧佛寺奔逃,唯有这个和尚逆流而行,打开寺门营救百姓,也是这个和尚扶起了背着女儿倒地的胡荣,要他去寺庙里躲避。

史载:“苏州城破日,常遇春入齐门,所过屠戮殆尽。徐达入阊门,不杀一人。至卧佛寺,两帅相遇,达始戒遇春勿杀。”

正因这个和尚,七岁的胡善围才能活下去。

各位看官还记得孝慈皇后下葬孝陵之时,突然风雨大作,道路难行,眼看要误了下葬的吉时,高祖皇帝气得要杀人,送葬队伍里的高僧宗泐灵机一动,说了四句偈语:“雨落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齐送马如来”的往事吗?

偈语过后,宗泐带领手下八大高僧一起念经祈福,也是神了,一通经书过后,雨止云开,送葬队伍继续前行。

高祖皇帝由此平息了怒火,觉得妻子有上天庇佑,便将念经的八个高僧分别指给八个藩王,要他们跟着藩王们回到藩地,建立寺庙,为孝慈皇后祈福。

这其中就有道衍禅师,他被分给了燕王……缘,妙不可言。

道衍禅师就这样开始了他神奇的从政之路,在跟着燕王启程去燕地的时候,道衍禅师踌躇满志,他写了一首诗《十月一日金陵发船之北平》:

石头城下水茫茫,独上官船去远方。食宿自怜同卫士,衣钵谁笑杂军装

夜深多橹声摇月,晓冷孤桅影带霜。历尽风波难苦际,无愁应只为宾王。

道衍禅师得到了燕王礼遇,这位和尚很少和燕王谈经书,他更擅长搞政治,燕王佩服得五体投地,将道衍禅师封为上宾,是燕王府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建文一年,七月初七。燕王朱棣召开了“奉天靖难”誓师大会,慷慨激昂的念着道衍禅师操刀的讨伐檄文:

“我,□□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子,国家至亲,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今幼主嗣位,信任奸臣,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黄天后土,实所共鉴。”

燕王一下子把自己说成了孝慈皇后的儿子,这也不算错,反正从礼法上,所有儿子都是孝慈皇后的儿子。

意思是说,分封诸子,建立藩国是高祖皇帝立的规矩,可是现在奸臣要削藩,这是违背了高祖皇帝的意愿啊。皇上被奸臣给蒙蔽了。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道衍禅师把《皇明祖训》都搬出来了,造反造的有理有据。一下子从伦理上把造反变成了讨伐奸臣。

讨伐檄文念完了,三军挥着兵器欢呼,刀枪剑戟震天响,乐极生悲,震动了头顶的瓦片,只听见哐当一声,瓦片落地,正好砸在了燕王的脚边!

这个……此乃不吉之天象啊!

就当燕王尴尬之时,道衍禅师跑出来鼓掌,“吉兆啊吉兆!我通天道,是老天欲燕王殿下要换下象征亲王的绿瓦片,而改换使用天子的黄瓦片啊!”

按照大明的规制,太子府还有亲王府都用绿瓦,只有皇帝住的地方才能用黄色琉璃瓦。

道衍禅师此言一出,说的很有道理,方才震惊的三军重振旗鼓,又开始欢呼,大叫“必胜!必胜!”

然而,一片欢呼声后,突然刮起一阵妖风,原本晴好的天气立刻黑云压城城欲摧!眼瞅着要下大雨了!

燕王:贼老天!你他妈玩我!

刚刚鼓起的士气顿时再次跌落,道衍禅师又挥着双手哈哈大笑道:“吉兆!大大的吉兆啊!飞龙在天!真龙即将出世!”

也是神了,话音刚落,乌云大开,太阳重新钻了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哈哈哈哈哈,终于把以前的线都串起来了

大家周末愉快,今晚送100个红包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