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335章

因为有了目标, 柱子除了去食品厂上工, 剩下的时间全都留在家里复习功课。

这天, 小敏又来找柱子, 刚进门就把本子放到桌子上, “四哥, 这是你不懂的问题, 都已经做好了。”

柱子朝她道谢,就低下头继续看书。

小敏有些迟疑,在他桌前斟酌了好一会儿, 才试着开口,“四哥,有一件事, 我不知道该不该跟你说。”

柱子一愣, “你说吧。”

小敏勾着朝外面看了一眼,确定三婶不会突然出来, 才开口, “我们班上新转来一个女学生, 叫高小丽, 你认识吧?”

高小丽?柱子微微有些惊讶, 时间过得并不太远, 他自然记得对方。他还是头一回相亲遇到撒谎的姑娘,只是他不明白堂妹为何会说她,他点了下头, “认识!”

小敏抿了抿嘴, “她让我跟你道歉。说上回不该骗你。其实她之前上到初二,因为学校停课,就没再上了。她只是太稀罕你,所以才撒了谎的。她已经说服家人,好好上学,争取念完高中。”

柱子愣了一下,有点羞涩,“那挺好的呀。”只是他又补充一句,“不过你要告诉她,我跟她没有戏的,让她千万别为了等我,就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

那姑娘都十七了,要是再上三年学,就二十了,在乡下,这个年纪就是老姑娘了。

既然对方知错就改,柱子自然希望对方能幸福,千万别因为他把自己的终身大事都给耽误了。

小敏瞅着他哥这话,默默替高小丽心塞,看来她四哥是真不喜欢人家,她点点头,“行,我会原原本本帮你把话传给她的。”

她亲自允诺,柱子放心了。

时光荏苒,眨眼间就到了1976年,这绝对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华国来说可谓灾难深重:中国三位重要政治人物相继逝世、东北陨石雨、唐山大地震等等。

当然最重要的这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年,在这一年里终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在这一年里,给王家村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小敏的两位书画老师,考古老师和中医大师谢白英得到了平反。

在养猪场的门口,钱淑兰带着小敏接着四位老人出来。

四位老人泪眼婆娑,看着身后的几个难兄难弟,“你们放心,很快你们也能平反了。”

元怀保和卢民生握着其中两人的手,眼睛同样湿润,“你说得对,我们有希望了。”

卢成琳和邓兴明隔着人群对视,两人眼里都闪着欣喜的光芒,虽然不是他们得到了平反,可至少是真的开始有了苗头,这怎能不让人兴奋。

钱淑兰在边上又给剩下的几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你们放心,上面的领导们正在试着平反冤假错案,方大哥和蒋大哥已经回到北京帮忙周旋了。”

几人都高兴不已。元泽阳站在爷爷身旁,呆呆地望着小敏,心中好似吃了蜜糖一样让他浑身舒爽。

小敏冲他做了鬼脸,又握了握拳头,意思是要加油。

围观的群众很多,这次是王守泉带来的消息。

一次就平反四个人,而且还都是坏份子,这无疑颠覆了他们的认识。原来坏份子还可以平反?

最让他们意外的是,这四人跟钱厂长似乎很熟识?

也是!这四人来的时候是面黄肌瘦,现在却是红润健康,如果没人暗中照顾,都不可能。想也知道照顾他们的人是谁。

“你们先回去洗漱吧。以后咱们有的是机会相聚。”眼见着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卢民生催着四人离开。总归跟他们这些坏份子明目张胆的接触不太好。

四人有些迟疑,钱淑兰却觉得很有道理。左右其他人也很快就能出来。

经过今天这一事,想来村里人应该不会再为难这些人了。

等钱淑兰把四人领回自己家,身后的人群还久久没有消散。今天那些知青们也都来了。

“我的天,原来一直是钱厂长暗中接济这些人的?她胆子也太大了吧。”有那猜到真相的男知青忍不住发出惊呼声。

有个女知青心里嫉妒得不行,嘴里直哼哼,“我看她肯定是早就料到有这一天了,雪中送炭的情谊是怎么都比不上的。怪不得人家越过越火呢。”

有人出主意,“不如咱们试着讨好剩下的几位老人吧?说不准他们什么时候也能平反呢?”

想到这劳改的几人原先身份都大有来头,心思活络的知青们坐不住了,看着卢民生几人的目光都透着精光。

有个知青却想得要多一些,“她能做,可咱们却不行。”

钱厂长背后有人撑腰,他们有什么?尚且养不活自己。拿什么来接济别人。而且说到底这些人并未平反,他们沾上很容易会惹来麻烦的,说不准也会被打上同流合污的帽子。

这人说得模拟两可,聪明一点的当然能听得出她的未尽之语,可笨一点的却听不出来,只觉得她蠢到家了,放着这么好的机会居然不抓。

于是钱淑兰很快就发现,这些知青们已经有好几波过来买公鸡了。

“以前不都是一个星期过来买一只吗?这几天是咋地啦?”钱淑兰朝柳月琴询问。

自打孙大琴不八卦之后,钱淑兰只能通过柳月琴来打听村里的事情。

柳月琴也不负所望,她不像孙大琴那么病态,她听八卦,顶多也就是闲来打发时间,并不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最主要的是她在村子里的人缘很不错,大家也都乐意跟她分享。

所以钱淑兰还真是问对人了,柳月琴有些好笑地看着自家三弟妹,“那些人都在学你呢。拿着公鸡去讨好养猪场那几位。”

钱淑兰瞠目结舌,因为要给四位老人安排食宿问题,她已经好一阵没去过养猪场了,只嘱托了她大哥好生照顾着。

钱淑兰震惊了好半天才干巴巴地道,“那些人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柳月琴撇撇嘴,一脸嫌弃,“哎!可不是咋地。你还知道偷偷摸摸地来,那些人跟吃了熊心豹子胆似的,居然大白天都敢找上门去。那养猪厂里的香味都能飘出二里地去。也不知道这是上杆子讨好人家,还是想给那几位挖坑呢。年纪青青的,脑子跟生锈了一样,真是愁人。”

除了极个别表现优异,不拿架子,勤劳肯干的几位知青,柳月琴对大部分的知青都是看不上眼的,你说说,都在乡下待了这么久了,居然还这么没脑子,干出这种蠢事来。

这?钱淑兰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了。身为正在改造的黑五类份子,天天吃鸡,这怎能不让人嫉妒。这可不就是给他们招祸嘛。

钱淑兰也顾不上跟柳月琴寒暄了,可别真出了啥差子。

她朝着柳月琴打了声招呼之后,就火急火燎地往养猪厂跑。

刚到门口,就见几位知青端着砂锅想往养猪厂里冲。大门外,钱维汉啪嗒一声把大门落锁,双臂张开阻止这些人进去。

“我说你们有病吧。这里面是坏份子。你们居然跟这些人接触,你们是不是也想进来改造啊?”钱维汉黑着脸,打量着这几人。

有个知青有点不高兴了,“凭什么你妹能来,我们就不行?”

这话钱维汉可不爱听。在他看来,他妹这么做是心善,可不像这几位明显就是想过来攀关系,打量着谁不知道呢。

他挥了挥手,面色不善地瞪着他们,“你们也别说这些虚的,你们说幺妹接济过这几位,你们有什么证据?”

几位知青哪里有证据,那些也只是猜测,谁让那几位是跟着钱淑兰一起回家的呢。

钱维汉推搡着几人,“你们哪凉快待哪里去。有那时间还不如好好挣工分,填饱自己的肚子要紧。”

几位知青心有不甘,想让钱维汉帮着把鸡汤送过去,可又担心对方不报姓名,到时候他们岂不是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钱。

正在僵持的时候,钱淑兰大踏步走了过来,在这些知青们的手上扫了一眼。

她笑容浅浅,“我说你们也看到了,现在政策变了,兴许明年真的能恢复高考,你们不抓紧时间回去学习,反而来找这些坏份子,如果这些人真的平反了还好,他们兴许能记得你们的一只鸡。可那又能如何,他们能帮你们这么多人都弄回城吗?人啊,还是靠自己的为好。”

有个知青眼睛一亮,“钱厂长,你说得是真的?真能恢复高考?”

钱淑兰轻轻点了下头,“我听我家亲戚说的。”

那知青忙把手里的砂锅往钱淑兰手里一放,“我信你,这鸡给您吃。”说着脚底抹油似的往知青点跑。连砂锅也不要了。

剩下几个知青还有点发怔,钱维汉瞅着这几人的呆样,忍不住提醒他们,“幺妹所说的亲戚是指蒋县长一家。你们懂了吧?”

怎么能这么蠢!钱维汉都替这些人发愁。就这智商真的能考上大学吗?

这下子知青们是彻底相信了,一个个抱着砂锅转身就跑。

钱淑兰有点无语,“估计他们没时间过来折腾了。”

钱维汉揉了揉眉心,嗔她一眼,“要不是你非要把那四位老人接回家去,那些人也不会猜到是你在暗中接济他们,你说说你,何必当这出头鸟呢。”

钱淑兰忙讨好地把手里的砂锅往他面前推,舔着脸笑,“我这还不是为了小敏着想。她现在学画正在关键时期。再过一阵子,这几位老师都要走了。我总不能让小敏跟这些人一起回北京吧?她还在上学呢。”

钱维汉无话可说。只能抱着砂锅离开了。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