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70、宴客

雅会上,公子甚为顺利。

他的确天生擅长与这些士人打交道, 而如我预想一般, 在他当场挥毫作出那篇赋之后, 雅会中的士人们一片震动。自当朝以来, 士人在外戚和宗室间备受挤压,早已积聚了诸多不满。公子此赋为士人抒怀,字里行间皆昂扬之志,传阅之人, 无不鼓舞振奋。

就算是从前对他颇有微词的人, 也不会不承认这篇赋确实写得深入人心。

我瞥向温禹, 他并未像别人那般露出激赏之色,也不予置评, 但观看那赋时, 一手拈须,却甚为认真。见得此状, 我知晓那事已经有了几分把握。

可惜公子太执拗,坚决不肯将此事告知长公主或桓肃, 否则他们向王绪暗示暗示,由他出面提点, 料得这宴上已经可定夺。

“我记得元初平日赴雅集, 甚少当场作赋。”桓瓖看着, 在我身旁道,“今日倒是难得。”

我转头,毫不意外地碰到他意味深长的目光。

“公子一向随性。”我面不改色。

桓瓖不置可否。这时, 仆人在庭院中摆开筵席,鱼贯呈上宴饮之物。王绪招呼众人入席,桓瓖亦重新挂起长辈前的乖巧之色,随王绪走入席中。

公子一向名声卓著,且在这雅会上受人盛赞,王绪自不怠慢,将他待为上宾。闲谈之时,自然而然地,与公子谈论起他收藏的那篇赋。

“不想拙作竟得侍中抬爱,晚辈实惭愧。”公子道。

王绪莞尔:“以元初才情,若为拙作,天下士人皆可休矣。”

温禹忽而道:“若我未曾记错,元初已辞去议郎之职,确否?”

公子道:“正是。”

“我闻其后,朝廷亦数次征召,元初皆未曾应允。”

公子道:“晚辈任议郎时,常觉才疏学浅,不足胜任,恐负朝廷重托。”

温禹笑笑,不多言语。

因得公子来到,宴后,宾客无人散去,皆聚在公子周围,听他言谈。不过与从前的玄谈不同,公子今日说的却是孔孟。

王绪尊儒,一向厌恶世间颓废清谈之风。而公子虽精于玄谈,但祖上毕竟出过儒学大家,论起经略来,亦条理规整,毫无生怯。许是第一次闻得他这般言谈,在座之人无不惊诧,连带一直对公子不温不火的温禹,看公子的目光亦有了变化。

当然,公子既然在别的雅会上一向清高,在这里也不会例外。按先前计议,言谈过后,公子便以要入宫探望太后为由,先行告辞。

许多人露出不舍之色,但公子行事之风一向为众人所知,亦无人意外。

“今日因元初来到,甚为尽兴。”王绪亲自将公子送至门前,微笑道,“元初那新赋,乃罕有之佳作,想来今日之后,亦为天下传颂。”

公子谦道:“不过些许感怀,若非雅会中众贤启发,岂得片语。今日可得尚书指点,亦晚辈之幸。”

王绪看上去颇为受用,看着公子,目光深远:“我观元初诗赋,颇有鸿鹄之志,不知今后有何打算?”

公子道:“晚辈自幼承祖训,以德行修身,惟愿报国,然如今尚年轻浅薄,不足为用。将来若得机缘,可为天下驱驰,晚辈自当毅然而往,在所不辞。”

王绪目光一动,颔首感叹:“元初高志,果世之俊才。”

回府的路上,公子一直没有说话。

我问他:“公子不高兴?”

“不是。”公子皱皱眉,道,“累。”

我讶然,道:“公子平日赴雅会,不也是这般用用食,说说话?也不见公子说累。”

公子摇头,道:“此番不同以往。”停了片刻,他说,“霓生,寻常人家的子弟,若为求官,也须得如我今日这般逢迎么?”

我哂了哂,道:“公子,若是寻常人家的子弟,只怕这般雅会的门也不让进,往何处逢迎?”

公子想了想,颔首:“如此。”

我说:“公子觉得方才都是言不由衷?”

“非也。”公子道,“只是有求于人,须得斟酌言语,终非快意。”

我心叹。公子果真是被宠惯了,一点点不如意便觉得委屈。

“公子须得习惯。”我说,“官场逢迎,比今日更甚百倍,公子日后当上了通直散骑侍郎,便是无人提点也切不可任性。”

“无人提点?”公子忽而看向我,目光怪异,“怎说得好似你不在一般?”

我想给我自己一个爆栗,方才心头一热,竟说漏了嘴。

“公子去官署,我总不能跟着,如何提点?”我神色无改。

公子了然,片刻,道:“这我自是知晓。”

我看着他:“公子若是觉得求人憋屈,不若便告知主公和长公主……”

“不可。”公子的脸即刻冷下,“霓生,你切不可告知他二人。”

就算再不喜欢,公子也仍要跟自己的那点出身较劲。我虽然十分佩服他的之气,但不知他能强撑多久。

“知晓了。”我叹口气,“公子不愿告知家中,连事成与否都无从得知。”

“这有何难,必是可成。”公子道,“这通直散骑侍郎我当定了。”

“哦?”轮到我诧异不已,狐疑看着他,“公子如何得知?王绪与公子说的?”

“他说不说,皆是一样。”公子的神色骄傲又自信,目光灼灼,“今日温禹亦已无妨碍,如你所言,能让外戚、宗室和士人都满意的人选,舍我其谁?”

我哑然失笑。

我总担心公子这里不适应那里不合意,却时常忘了他是一个多么自恋的人。虽然偶尔文人情怀发作会发发牢骚,但世间并没有能让他真正为难过的事。

“此言甚是。”我忙讨好地符附和道,“公子睿智。”

王绪所言不假。

隔日,公子的赋便传开了,因得是在王绪的雅会上所得,甚至比上一篇更受士人们追捧。

而不久之后,黄门侍郎孔珧亲自到桓府之中,请公子入朝。征召之职,正是通直散骑侍郎。

公子欣然应允。

历来担任这般要职的人之中,公子是最年轻的一个,此事传出之后,甚为轰动,连长公主和桓肃亦甚为惊诧。

“我就说我儿必不会久居人下。”长公主微笑道。

此事对于桓府而言,乃是两个月来唯一的好事。长公主特地在府中设下宴席,请来宾客庆贺了一场。

自皇帝卧病,桓府已经久未宴客,故而此番宴请的宾客颇多,不乏名流贵胄。

其中,有平原王、城阳王等皇子,有梁王、赵王等宗室。除此之外,桓府还请了许多素日交好的士人朝臣。王绪是桓氏的姻亲,自在邀请之列,而温禹、孔珧等人,桓府送去了帖子,但许是为避他人闲言,他们皆回礼婉拒。

至于外戚,如今风头最盛的,自是庞氏无疑。皇后的父亲庞圭与公子的祖父有同朝之谊,桓肃便让桓攸亲自登门,向庞圭送了帖子。

其实众所周知,皇后的所有心腹之中,最倚仗的当属上虞侯庞宽。不过桓肃从前与他有隙,便是如今庞宽得势,压人一头,桓肃也做不出巴结的事来。

而皇后的另一个兄弟崇安侯庞逢,桓肃之所以没有请,乃是他也与桓府结了怨。且事出之因并非其他,而正是公子担任的通直散骑侍郎之职。

对于此事,宗室及士人们皆无异议,最大的反对之声则来自庞逢。

庞逢一直想让儿子庞琚担任此职。他不仅游说了皇后和梁王,还去游说了温禹,可惜被温禹不冷不热地顶了回去。

据说庞逢得知公子得了此职之后,大发雷霆,到皇后跟前闹了一通。但皇后不但没有从了他,还将他斥责了一顿,庞逢见没了指望,只得悻悻回去。

这宴席无疑是他的心头刺,桓肃便是请了他也不回来,于是索性免了诸多麻烦。

公子其实并不太愿意这般大张旗鼓地庆贺,曾向长公主发过牢骚,但长公主此番甚为强硬,没有从他。

“不过是设个宴,有何怪哉?”她叹口气,语重心长,“元初,你才学虽好,却不可但凭才学用事,官场人情亦是学位,你既不可置身其外,便该细学起来,以为己用。你日后便是通直散骑侍郎,此言你须谨记,若再像从前般意气用事,就算有父亲母亲在,也难保你前途平坦。”

公子最讨厌别人说他依靠父母铺垫,道:“母亲此言差矣。这般宴客,来人皆是看父亲和母亲的面子,传到不知情者耳中,便是母亲和父亲为我谋官,岂非让人小觑。”

“那般庸人,他们要说便去说好了。”长公主不以为然,“你以为这是为你办的?”

公子讶然:“那是为谁?”

长公主意味深长一笑,不答却道:“但记住母亲方才的话,不可任性。”说罢,自顾而去。

公子对她所言不甚明了,但我则清楚得很。

皇后对桓府的监视一向不曾懈怠。长公主这些日子待在府中,即便外出也是去了宫里,连庙观都不曾去拜谒过。当然,这不过是面上的模样。

就在我为长公主计议之后的第三日,庞氏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

皇后的堂弟庞荟在自家后园中喝酒的时候被蜈蚣蛰了。家人即刻去太医署请来了太医蔡允元为庞荟医治,不料,庞荟服过药之后,过了一日,患处更加肿大,高热不断,险些一命呜呼。

此事惊动了皇后,即刻派别的太医去查验,发现问题出在了蔡允元留下的药上面,那里面有好些不常用之物,药性猛烈,以致庞荟病情加剧。

庞荟家人得知之后,自是不愿善罢甘休,说蔡允元谋害重臣,要将他治死罪。而蔡允元生性孤傲,在太医署中与同僚亦关系不善,事出之后,竟无人替他说话。很快,蔡允元被移交廷尉,被下了狱。

蔡允元是家中独子,上有其实老母,下有未成年的小儿,妻子孙氏闻知此事,号哭不已,四处打点求人,却无人敢帮。就在这时,长公主的女官李氏去探望了一番孙氏,对其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嘘寒问暖,还留下了一些钱,以资孙氏探望蔡允元之时,打点狱卒之用。

孙氏知道李氏是长公主身边的女官,如遇救命稻草,求李氏替她想想办法,看看长公主这边可有什么路能走。

李氏甚是为难,只说长公主现在也被皇后所猜忌,与庞氏亦不善,只怕就算长公主识得蔡允元又同情于他为他出面求情,亦是于事无补。

孙氏一脸绝望。

李氏叹口气,道:“如今不比当初,圣上还康健,长公主在圣上面前总能说上话。有圣上做主,区区一个外戚又算得什么。”

说着似乎无心,听着却是有意。孙氏当时的神色就有些不定,李氏又安慰了几句,告辞而去。

这办法虽老套,却有奇效。

两日之后,孙氏托人带信给李氏,说有要事见长公主,事关圣上安康,请李氏转告。长公主甚为贤明,见信之后,即予重视,当日午后,孙氏扮作桓府的仆妇,随李氏进桓府来见长公主。

如我所料,她主动说起了蔡氏那回风散之事。她告诉长公主,此药乃蔡氏秘传,可为皇帝治病。只要将蔡允元放出来,便可着手制药,保管皇帝可恢复常人之态。

长公主大吃一惊:“此话当真?”

孙氏跪下,赌咒发誓道:“妾如有虚言,谋害圣上,天打雷劈,全家不得好死!”说罢,她泪流满面,哽咽不已,“长公主明鉴,妾父当年亦曾中风,丈夫将此药给他服下,隔日便行动如常。只是丈夫恐招惹麻烦,曾严嘱不可外传。如今妾丈夫命悬一线,亦顾不得许多,惟求将功赎罪,保余生平安!”

长公主面色平和,亲手将孙氏扶起:“你不必惊惶。如你所言,蔡太医若可治好圣上,莫说保住性命,便是加官进爵亦不在话下。”

孙氏闻言,又惊又喜,目光大盛。

“你回去告知蔡太医,此事我已知晓,自会想办法救他出来。”长公主道,“只是这药……”

“丈夫一旦归家,即可着手做药。”孙氏即刻道,“虽须得些时日,但也就六七日,不必等许久。”

长公主颔首,脸色严肃:“此事关系重大,万不可泄露。若走漏一个字,你我全家性命皆终于顷刻。”

孙氏唬了一下,忙道:“妾知晓,长公主放心,妾与丈夫断然不敢粗心胡言。”

长公主颔首,露出微笑。

廷尉施和,当年是依靠长公主提拔上去的,对于他而言,用一个死囚代替另一个死囚坐牢,易如反掌。隔日之后,遍体鳞伤的蔡允元穿上狱卒的衣服,呈上马车离开了廷尉的监狱。

他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长公主为他安排的一个住处之中。此地偏僻,鲜有人至,正适合他潜心制药。

长公主亲自与蔡允元见了一面,蔡允元在她面前痛哭流涕,表示对从前助皇后诓骗长公主的行径悔恨不已,深恶痛绝。长公主则颇为大度,原谅了蔡允元的罪过,并许诺如果他能治好皇帝,必至少可当个太医令或太常承。

蔡允元大喜过望,拜谢长公主恩典。

至此,最紧要的关节已经打通。长公主有条不紊,继续着再往前一步。

而这下一步,就在宴上。

长公主素日出门之后的去向,自是有人监视着,要偷偷摸摸地做些事情着实不易。而在家中大大方方地把人请来便不一样了。这宴上有众多贵胄,连平原王和庞氏的人也在其中,乃是上佳的挡箭牌。

行宴当日,桓府上下早早地忙碌了起来。

公子的衣饰都是新制的。来自少府工匠打制的银冠,是雒阳最新的样式。衣裳则是天青色的锦袍,配以素纱禅衣和羊脂玉带。当我为公子穿戴好之后,连我也盯着看了好一会,觉得如果这世界男女颠倒,公子必可艳压群芳冠绝六宫。

“不好么?”许是发现我目光直勾勾的,公子看了看身上。

我忙道:“不必,甚好。”说罢,上前去再为他整了整衣褶。

公子由着我摆弄,待得终于好了,我正要走开,公子忽而道:“勿动。”

我愣了愣,停住脚步。

只见他抬手,朝我的头顶伸过来。

头上的发髻传来些丝丝的牵扯,我朝一旁的镜中瞥去,却见公子正在替我整理着簪子。

我哂然,想再看仔细些,公子又道:“说了勿动。”

我只好定住,由着他摆弄。

他站在我正前面,近在咫尺,我微微抬眼,目光正落在他的脖颈上,只见精致的衣领下,凸起的喉结线条有致。

好一会,他终于停住,看着我的头顶,露出满意之色。

“好了。”他说。

我看向镜子里。

只见我那发髻还是原来的模样,不禁问:“公子弄了何处?”

“自是你那些乱发。”公子道,“毛糙糙的。”

我:“……”

再看了看,只觉也未看出什么不一样。

“如何?”公子有些得意,“可是齐整多了?”

齐整倒是无感,只是好像发髻被他弄得松了些……我心里想着,正打算自己再梳理梳理,手刚抬起,触到他的目光。

心里叹口气,我生生打住,道:“甚好。”

公子瞅着我:“真的?”

“真的。”我看着他那模样,啼笑皆非。

他明明装束得一本正经,如谪仙一般不食烟火,举止却似一个非要给糖来哄的小孩,好像若不遂他心意,便要生气。如果是别人,我大概会觉得此人是个不值得理会的傻瓜。但公子却不会,相反,我总觉得他这般模样才是我认识的公子,让人百看不厌。

“你笑甚?”公子目光不满。

“不做甚,不过觉得公子原来也有这般巧手,高兴罢了。”我拍马屁道。

公子露出受用之色,道:“出去吧,莫让他们久等。”说罢,自朝门外而去,衣袂生风。

行宴的堂上,乐声悠悠,已来了不少宾客。

如我所料,公子来到之后,目光尽皆汇聚到了他的身上,我听到一阵赞叹之声。

与众人见过礼之后,长公主满面春风走过来,嗔道:“怎来得这般迟?”说罢,带他向前方正在交谈的几人,道,“元初,来见过东平王和乐浪郡公。”

公子上前拜见,二人还了礼,寒暄起来。

他们颇为客气,言谈之间,都对公子盛赞不已。

“元初高才,我等早有耳闻。如今年少而仕高位,乃名至实归。”东平王道。

公子彬彬有礼,谦道:“大王过誉,此皆乃长辈抬爱,晚辈惭愧。”

论长公主这边的关系,东平王和乐浪郡公都是公子的长辈。东平王是皇帝的堂弟,为散骑常侍;乐浪郡公亦是高祖侄孙出身的宗室,为员外散骑常侍。二人皆是上月才进了散骑省,官职都在公子之上,长公主将他们请来,自是一来让公子熟悉同僚,二来跟散骑省的人先套套近乎,日后好照应。

我站在一旁,无所事事地听着东平王和乐浪郡公说些无聊的吹捧之言,眼睛不住地瞟向门口。

未多时,我看到了沈延一家。而沈氏与桓氏关系非同一般,这宴上更是必来的。让我十分欣慰的是,当沈延和杨氏出现的时候,我在他们身旁看到了沈冲。

他已经不必乘撵,随着淮阴侯夫妇一道乘马车而来。当他的身影出现在门前时,许多人纷纷投去好奇打量的目光。

沈冲为皇太孙护驾之事无人不知,被引以为士人表率,迅速积攒起名望。见到他来,一些从前相识的人皆围上去见礼,一时引得不小的热闹。

“霓生!”惠风也来了,走到我身边,眼睛却望着公子,一脸陶醉和激动。

“今夜我不回去了,”惠风咬着我的耳朵说,满是花痴,“我等会去装作身体不适晕倒在地,你将我扶到你的房里去……”

我:“……”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作者海青拿天鹅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