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随风而动(27、28)

随风而动(7)

二十七、照片

有人列举了无数的男人最帅的瞬间:比如保持沉默但目光专注地看着对方说话的男人,一定内心丰富;在客人出现时灭掉手里的烟、站起身给对方一个淡淡微笑的男人,一定很绅士;酒桌上说"我一口干,你随意"的男人,一定很豪爽、也很会体贴人;强有力地把女人拉到自己的怀里,懒得理睬女人唠叨的男人,一定很霸气;有些玩世不恭,也有些小懒,有些惹人恨,也有些惹人爱的男人,一定是很有魅力;坏坏的笑加上随心所欲的举止,再加上还会用特殊的方式表示自己心情的男人,一定会让人心动;有着锐利的眼光、**的牙齿、结实的下巴、充满力度的身体和敏锐思维的男人,一定是很有丰富故事的。

那个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翻看那么多他所收集的有关宜昌五中照片的华新就是这样一个有故事的男人。在他的念时哥的笔下,这样的男人,就是人长得不错、身体也不错、性格也不错;就是有知识有教养、有勇有谋、有情有义;就是有些不合时宜的腼腆,还有些坏坏的搞笑和幽默;就是朋友遍天下、知己一世界;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就是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有故事指的是男人的人生之路经历了许多坎坷,就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像华新这样阅历很深、很有故事的男人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其中的真谛,在华新看来,一个男人就得像齐天大圣那样,疯过、爱过、恨过、辉煌过、落魄过、战斗过、打拼过、努力过、被人算计过,可什么时候都没有怕过!

他是一个骑行爱好者,知道骑得太随意,风景不过就是一掠而过;只有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才会看到最美的风景。骑行中,最重要的不是骑过多少公里、去过多少名胜古迹,而在于自己能有一颗随时在路上的心,才能做到路在脚下、乐在骑中。一个人骑车可以骑得更快,而一群人骑车可以骑得更远,所以,这个爱运动的老顽童就会在骑行之中喜欢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姚莉唱的那首老歌《踏车**》:"脚踏车,像是马儿向前跑;脚踏车,像是马儿不吃草。你一辆,我一辆,踏车**乐陶陶,大家漫声吹口哨……"

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的品位不可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学习,大多数就是在不停的成长中成功的模仿,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什么人就学什么样,比如跟着小混混一张口就是TMD,一看就是没有素质;比如跟着官员可以学打官腔,跟着富商可以学商业谋略;比如跟着委员长可以骂"娘希匹",一看就是嫡系;跟着毛**可以学*诗作词,一看就是高大上。就和华新自己所承认的一样,在他的成长道路上,有太多的良师益友给了他太多的教诲和启示,就和李晓杰所唱的那样:"理想改变了我们的模样,也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朋友的肩膀;阳光总会在风雨之后撒向苍茫,让我们抬起头学会了坚强!"

那些已经卷边、已经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就在华新的手边向他诉说着宜昌五中已经年代久远的故事,那张拍摄于196年的全体教职员工的合影就形成了现在以当年照片中的儿女们为之聚集的微信群;那些更多的地点不同、时间各异、人物变化的彩色照片,就在华新的电脑中向他展现出自己从孩子到学生、从体育教员到班主任、学校团干,从单位的行政党务主任到工会主席的大半个人生的点点滴滴,还有那些早已被忘却的记忆。在操场上精神饱满的带着一群学生跑步的那张黑白照片也许就是当年他最真实的写照。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首自己所走过的人生旅途,华新越来越发现,喜怒哀乐**了他的生活,不断得到和不断失去交替出现,学习和努力在很多地方闪烁着记忆,其实人生就是品尝喜怒哀乐的过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是辩证法;对于往事只要问心无愧就好、只要无怨无悔就坦然;时光无情、岁月如歌、人生如梦,可是生活还得进行,许多往事都在沉积,许多记忆都在被遗忘,可是那些保存至今的老照片却告诉华新、以及和他一样,曾经在宜昌五中生活过、工作过的那些前辈的儿女,对前辈要充满感恩、对长者要心存敬意、对朋友要真心相待、对人生要感到幸福与满足。

华新就怀着眷恋的心情默默地看着宜昌五中的过去,也看着自己的过去。

随风而动(8)

二十八、鸿雁

夜色已经很深沉了,由广州交响乐团首席单簧管演奏家孙迪倾情演绎的那首单簧管独奏《鸿雁》的旋律在保定建设家中的音箱中慢慢溢出,孙老师其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为使得他在吹奏时无论对情感的把控拿捏还是对吹奏力度的变化处理无不得心应手,也使得那首原本就轰动一时的蒙古民歌多了些深远的解读,就在那委婉而沧桑的音乐中向建设展现了蒙古族乌拉特部落的原始风貌,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草原的上空,有着南飞的鸿雁。

不管是那位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佛是如何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创作了《鸿雁》的前身《鸿嘎鲁》,还是今天由吕燕卫填词并制作、呼斯楞用清澈的嗓音演绎的版本,或者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合唱团演唱的《鸿雁》才风靡一时,都会让听众感觉到在那动人的音乐背后所呈现的情感魅力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触手可及,就好似建设家里所珍藏的陈年美酒,愈是回味愈是甘醇,音乐愈是聆听愈是会产生共鸣。

《鸿雁》的歌声在建设的房间里回旋上升,就有了些浓郁的乡愁:"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对于那个生在宜昌、把宜昌视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建设而言,虽然后来回到了河北保定老家,与宜昌和过去的小伙伴、老同学也有快五十年的分别,可是他就如同高适在诗中所描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那样,会一次又一次勾起对宜昌的回忆,从01年9月开始,建设就一次又一次的从千里之外的北方回到长江之滨的水电城,和过去宜昌四中初一六班的老同学们、宜昌县委大院的小伙伴们一起回忆儿时趣事,一起回忆上学及**、下乡、返城、工作、参军等各自的经历;一起讨论旅游、看孙的趣事,一起打乒乓、一起K歌、一起打麻将、一起干杯的盛况都让这个重感情的燕赵汉子激动不已。

建设就感觉到自己似乎在音乐声中也变成了一只鸿雁,向着自己的第二故乡飞去:"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就和建设自己所说的一样,和儿时的小伙伴、初中的老同学在一起,感觉大家都好年轻,和周女士调侃的一样,就有了一种重新找到组织的感觉。尤其是大家对往事共同回首,更是有无限感触在心头。虽然每一次全体同学和当年的小伙伴都没能聚齐,只能相见不如怀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同学和小伙伴被从祖国各地被找到而引起的惊喜,就已经很值得欣慰了。他们先是建立了QQ群,有了智能手机后,又有了微信群,在网上大家一起联络聊天,各抒己见,好不热闹,彼此的距离就显得更近了。

歌曲《鸿雁》从蒙古乌拉特民歌变成宴会之歌、再进化成流行歌曲,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化过程,就变成了流行与民族的完美结合。歌曲的结构具有起承转合的特点,就很神奇的如同建设的人生轨迹:因为父亲的南下之路,自己就成了宜昌之子;在宜昌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也有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回到河北老家,有了差一点被炮弹炸死的惊险,也有了参军入伍的经历;有了大学的深造,也有了从工人到老总的发展过程;有了保定陪着孙女读书的忙碌,也有了打乒乓球、吹单簧管的乐趣;有了如今每天围着孙女转的节奏,也有了夜深人静之时,看着手机、听着音乐和远方的朋友在网上聊天的快意。

那首深沉而又充满回忆的音乐在深夜寂静的房间里缭绕,就有了些如泣如诉的沧桑:"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

建设感觉自己就是那只每年冬天都会南飞北归的鸿雁,和洪升所说的那样:"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可是在他的那些身在宜昌的老同学、小伙伴眼里,建设退休以后经常的南北奔波,就是北周庾信在诗里写过的那种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更易勾起他们的伤感之情。其实,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作为个体都是一只只的单飞雁,在属于自己的飞行过程中书写自己的历史,而那些老同学、小伙伴因为曾经在不同的时段和他同飞过,了解他的过去,所以就有了共鸣,也有了感情,越是年龄越大、岁月越长久,这种思念就越显得珍贵和重要。

《鸿雁》的歌声在建设的房间里继续回旋上升,就有了些高昂的情绪:"鸿雁,向苍天,天空有多遥远;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

好一个"不醉不还",这就是建设的期盼,也是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其他所有退休老人们的共同期盼;昨天的成功或失败、幸福和痛苦、清醒与迷茫、欢愉与离别都已经翻篇了,说是"最美不过夕阳红"也好,"活出个人样"也罢,重要的就是活着,有尊严、很愉快的活着,活在自己平淡如水的生活里,也活在老同学和小伙伴为数不多的交往中。闲暇之余,一个人,一支烟、一杯酒、一杯茶,独对窗外,想一想曾经的过往和几乎看得见目的地的归属,就让《鸿雁》悠远的旋律直抵内心,在各自的心底里荡气回肠!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急就于016年10月19日晨)

写在后面(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