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193、慕容(上)

作乱的确实是鲜卑,但并非三年前的西鲜卑。

秃发磐败亡之后, 秃发磐败亡后, 西鲜卑退出河西, 剩余部众或远遁, 或被东鲜卑和北鲜卑各部吞并,销声匿迹。

世间仍存的鲜卑各部,可分为东鲜卑和北鲜卑。

东鲜卑盘踞辽东,北鲜卑盘踞大漠。

而秦王当年之所以被派去镇守辽东, 乃是因为东鲜卑勾结匈奴侵蚀边境。秦王抵挡得力, 亦成了他多年来自保的资本, 文皇帝虽视其为眼中钉,但从来只能打些鬼鬼祟祟的主意, 不敢硬将秦王从辽东撬开。

这些年, 随着匈奴衰败,东鲜卑也渐渐独力难支。加上风雨不调牧草不足, 各部之间争斗愈烈。其中势力最强的拓跋部,也陷入叔侄争位之乱, 剑拔弩张。

见得东鲜卑衰微,秦王即趁势进攻。数度征战之后, 东鲜卑被迫放弃辽东, 纷纷迁往大漠。

大漠南北, 皆是北鲜卑地盘,其强盛者,首为慕容部, 次为槐度部。二部本相处微妙,突然被东鲜卑掺入一脚,局势就变得乱将起来。无论慕容部、槐度部还是其他大小部族,与东鲜卑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因争夺草场水源而大打出手之事时有发生。

但与此同时,东鲜卑内部却稳定下来。

在往大漠迁徙的路途中,原单于的侄子拓跋彦崛起,在两年内,将拓跋部重新整合。而东鲜卑其余各部见状,也纷纷归附,拓跋彦自此站稳了脚跟,以东鲜卑之势,与慕容部和槐度部并立称雄。

东鲜卑历经内乱和北迁,东鲜卑元气大伤。拓跋彦虽成为东鲜卑之主,但率部回辽东并非上佳之选,权衡之下,他决定留在大漠里。

拓跋彦先是与慕容部和槐度部会盟,各赠牛羊万余,换得两部认可。慕容部和槐度部虽对拓跋部鸠占鹊巢十分不满,但也知道以拓跋彦之势,赶是赶不走了,与之大战只会落得两败俱伤,于己于人皆是不利。于是得了拓跋彦的时候,二部也不再作强硬之态,商议之下,在漠东划出一块地来,让东鲜卑各部得以安定落脚。

当然,这般施舍来的地盘,贫瘠荒凉,而东鲜卑有数万之众,糊口极为困难。但拓跋彦并无怨言,感激地笑纳了。

其实,拓跋彦看上的是漠南的草场。

漠南为慕容部所有,不乏水草丰足之地,无论槐度部还是其他各部,皆垂涎不已。奈何慕容部强盛,无人可染指。

但拓跋部来到,就不一样了。

拓跋彦颇有野心,对漠南势在必得。他向槐度部示好,娶了槐度部单于的女儿做妻子。不久之后,东鲜卑与槐度部联合向慕容部发难,突袭了漠南。

慕容部猝不及防,死伤惨重,连单于慕容笈也在乱军中被杀。大漠中的态势瞬间改变,慕容部敌不过拓跋彦,只得扶老携幼,放弃漠南,往河西逃逸。

自三年前秃发磐覆灭以来,河西重归中原控制,由凉州刺史管辖,诸军事由关中都督节制。然而河西终究不比中原,大多地方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不宜耕种。即便是前朝安定之时,朝廷大力鼓励内地民人迁往河西实边,然成果寥寥。到了如今,则更是无力。

故而当北鲜卑来到河西时,竟如入千里无人之境,径自突入。直到他们攻占了宣威,凉州刺史周佗这才回过神来。而原本应当为凉州策应的关中都督下邳王,因卧病不可主事,郑佗只好一面调集兵力抵挡鲜卑人,一面向朝廷急报。

沈冲说完之后,众人俱不言语。

“可知朝廷如何打算?”少顷,公子问道。

沈冲道:“郑佗是周珲姻亲,先前在荀尚帐下做过军司马,去年才当上了凉州刺史。我听父亲说,朝廷打算重新任命关中都督,只是人选尚争论不休。”

“这有甚可争。”桓瓖道,“凉州一旦抵挡不住,鲜卑人便会攻入关中,故而关中都督乃至关重要,非智勇双全战绩卓著者不可任。放眼当下,这样的人有几个?依我看,不是秦王就是元初,赶紧挑一个送去河西方为上策。”

沈冲道:“许多人亦是此想。不过秦王虽在雒阳,却要往辽东赴任。且他已经统领了辽东兵马,朝廷再着急,也不会将河西也交给他。至于元初……”他叹口气,道,“元初,我此来便是想问问你如何打算。”

公子沉默片刻,道:“朝中战绩卓著之人,不止我与秦王。朝廷既然尚在争论,当仍有许多人选。”

“争议之处就在于此。”沈冲道,“朝中战功卓著之人,大多是宗室。东平王等人推举的,便是乐浪郡公。然宗室把持各持节都督之位,早已为朝中诟病,将宗室撤离这等要职,亦是先帝夙愿。朝臣们希望用宗室之外的人替代下邳王,故而争议甚大。”

“此事决断不在我。”公子答道,却忽而问,“可知进犯河西的北鲜卑,首领是何人?”

沈冲道:“是慕容显。”

听到这名字,我愣了一下。

蓦地,我想起了石燕城里那张年轻而杀气腾腾的脸。

原来是个熟人。

沈冲和桓瓖各自有事,与公子说了一番话之后,便离去了。

二人无一例外,都劝公子好好考虑。

“就算你不去河西,我以为此时也最好莫远走。”临走时,沈冲有些忧心忡忡,“你不在,雒阳不知又要生出些什么事。”

“我在,莫非就不会生事?”公子道,“我在不在都一样。”

“由他去。”桓瓖对沈冲道,“他如今也不知被什么勾了魂,说什么都不放心上。”

我听得这话,不由地心中一飘。

三人说着话,离开了书房。

我等他们走远了,翻窗入内。

没多久,公子送他们离家,走了回来。

“霓生。”他看到我,神色肃然,“方才逸之说……”

“我听到了。”我说。

“你以为如何?”他说。

我想了想,虽然觉得去不了北海着实遗憾,但以形势而论,我知道公子别无选择。

“秦王昨夜说那番话时,恐怕已经知晓了此事。”我说。

公子颔首:“我亦是此想。”说着,他却看着我,目光不定,“可我先前说过要带你去北海……”

“都是上路,去河西不是一样?”我说着,盯着他,“你须得带着我,不可又送我去海盐。”

“嗯?”公子目光一动,若有所思,“送你回海盐么?这倒是不错。”

我:“……”

公子笑了笑,摸摸我的头:“你去河西做甚?莫非又想装神弄鬼,卜问鲜卑人从何处冒出来偷袭么?”

“装神弄鬼有何不好?”我拿开他的手,“慕容显恐怕不似秃发磐那般孤注一掷之辈,若真能卜问出来,我恐怕便是真的通了天。”

公子笑了笑。

“此事未必可行。”过了会,他收起玩笑之色,“你方才也听到了,朝中争议甚大。”

我说:“只要说动一人,此事便可行。”

公子讶然:“何人?”

我说:“方才表公子提到,凉州刺史郑佗是周珲姻亲。”

“正是。”公子道,“郑佗是周珲妻子郑氏的亲弟。”

我颔首:“从前我在雒阳时,就听说周珲惧内,且郑氏对这亲弟甚是宠溺,故而郑佗可在一年之内,由军司马升任凉州刺史。如今最担忧郑佗性命的,便是郑氏。”

公子讶然:“你是说……”

我说:“我上回跟青玄打听过,自先帝继位以来,大长公主来往最密的贵眷,除了宫中和淮阴侯夫人杨氏,便是这位郑氏。”

公子无奈道:“她结交当权之人,一向及时且不遗余力。”说罢,他看着我,“你想让我回府去求母亲?”

这也是我考虑之事。如时间充裕,倒不一定要公子亲自去求,我可设计安排。但现在,朝廷大约不知何时便会将人选定下,容不得慢慢布置……

正思索着,青玄又从外面进来。

“公子,”他说,“方才桓府中来了人,说大长公主请公子过府一趟。”

公子闻言,愣了愣。

我明白过来。

“霓生,”公子似想到了什么,“那边……”

我苦笑:“若我不曾猜错,大长公主已经先行了一步。”

公子换了一身出门的衣服,便即刻往桓府去了。

我在宅中等候着,考虑到我们此去西北,恐怕日子不会短,又将衣服重新收拾了些,加入了好几件厚衣袍。

到了夜里,公子从桓府回来。

“北海确实去不得了。”他将一只锦盒递给我,“朝廷将此物送到了桓府。”

我接过来,打开细看,只见里面盛着的是圣旨,写的正是公子担任关中都督的任命,且催促甚急,令明日启程。

“你方才回桓府,那边怎么说?”我问。

“没说什么,不过叮嘱了一番。”公子道,“母亲说要派林勋和府兵跟随,我未答应。”

我颔首。

“霓生。”公子看着我,“就算如此,你我也不能独自上路了。”

心底叹口气,我想了想,轻声道:“但你我仍可每日在一起。”

公子亦莞尔:“正是。”说罢,他伸手过来,用力地抱了抱我,在我的额头上吻了一下。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
作者海青拿天鹅其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