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199章 慢慢来

运送来的物资卸在榆林城里,几千人的军装好说,俘虏挨个赶快去换。

穿上辽西军队的服装,转身变成了官家人,俘虏人人高兴,今后的生活有了保证,搁在以前叛匪统统要砍头。

多说其它的道理无人听懂,宁义直接给开价,摆条件:

每人月饷一两银子,分两亩田地,有家口的按人头给分田。

转身回头间,竟然有如此的待遇,收编的人员惊愕,已经给发放起银子。

百姓追随作乱,无非是想混个温饱有着落,官家来了给银子,又分田地,人人想着没了闹劲。

见火候差不多了,宁义派老哥们弟兄分队整编,他还得忙着给前来报到的官开会。

西北的官员聚满县衙,他一看乐了,大官主动回家躲着,无钱无势的小官成堆,细一问,朝廷欠了一年多的饷银。

补足银子,提拔做统兵的官,这些小官感恩戴德,愿一死为大明尽忠,宁义却对众人笑了笑:

“不需要诸位多壮烈,只是守护好防区便成!”

大炮火枪支援,钱粮充足,相互照应,带人坚守住一座城池并没有多大的难处。

以前的官军欠饷严重,粮草又时常接济供给不上,自然战斗力下降,有些投靠乱军。

总体作战计划很简单,保持住合围之势,困住乱军即可,众人快速升官,又分走钱粮,军心士气大增。

安排好一切,宁义带队继续沿九曲河前行,得要到关中盆地去开发建设。

那里地势平缓,河流众多,适宜灌既种植,先立足个点,才能慢慢扩展,想痛快改变西北的现状做不到。

总共拼凑了五六千人马,宁义带人真敢往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老窝里冲。

起义的叛军东一伙,西一伙,大大小小十三伙,宁义追着疲于奔命剿不起。

况且打狠了,叛军乱跑,四处去打劫官府,杀富济贫,还不由在他们老窝等着来捉。

同情归同情,遇着见面不服,还得打。

逆流而上,大的战役几乎被先路的刘兴祚给包圆,余下的叛军多是小股,溃不成军的人马,宁义尽干些收编招降的活。

本想来招绝的,利用自己的人马做诱饵,深入到西北腹地,故意被乱军合围,却不成想大炮还用不上,没遭遇到大规模的叛军。

“兄弟,西北没这么乱吧,叛军不多?”

看起眼前水草丰美,三条河流汇聚的大西北平原,宁义欢喜有点不爱动了问。

众老弟兄暗笑,外围的大明军队合力围剿,能剩下些乱军跑过来不错了,吃着拿着你的,谁都会办事。

大牛明知道外围打得狠,他故意道:“大哥,造反的人好像不多,你快种田干正事么?”

“也是这样,赶快先种地,土豆地瓜长出芽!”

说是救灾安抚民生,粮食总不能白给,开始安营扎寨,尽快安排农事。

地里先长出苗,百姓的心会渐渐安稳,至于收成多少谁知道,亩产万斤土豆地瓜,从辽西运来偷偷往里添,造出声势便站稳住脚。

此地正处于,九曲河,渭水,洛河,三角平原开阔地带,宁义翻看地图,方圆几百里的盆地,开发出来满可以够用。

官大又钱粮充足好办事,要耕牛从别处购买,军队给押运来,要能工巧匠从叛军里挑,手艺人不缺。

盖房子木料从上游砍伐,顺水漂到工地,所有的问题好解决,但想给滔滔的九曲河拦截大坝,宁义看起图纸犯愁,此项工程过于庞大,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难以完成。

站立在夕阳如血的河道上,眼见如金子银子般的河水流走,尽管现在的盆地不缺水,宁义还是着急。

过了伏天以后,还会大旱,冬天攒些雪水不容易,如何多留住些河水,他急得在岸边来回转。

大队人马一驻扎,自然有家属百姓,一位岁数大的老人,见堂堂王爷整天带人种田,又总是围河套转,琢磨着宁义会想不开?

“王爷,天晚啦,该回去歇歇?”

“哦,老人家可好,我这想留住水,到时候防备旱情!”见本地的老人,想询问下解决办法。

“哈哈,我这把年纪,等起抠坑来埋喽!”老人说着脚在地上点点画画。

“嗯……?”

看起老人脚下所画的图桉,宁义惊叹,感觉到其中的玄机:

水利图?

点线纵横交错,在外人眼里乱糟糟一片,但在宁义眼里却清晰看出,三条大河与数不尽的水塘。

沿起地势,沟渠分流,挖塘来蓄积河水,旱时由上至下,一段段放水,坎儿井模式?

恍然大悟间,宁义蹲在地上,赶忙拿出笔墨开记,看似老人用脚随便画出,精确度却是非凡。

附近没有高山大川,想纵观全局难以做到,这也正是宁义的为难之处,统筹计划不好安排。

蹲着照起画没完,宁义忘了这位老人家,等他抬头人没了影:“回去问问,应该能找到?”

这种土方工程,只要有人的确好办,三条大河是主线,顺起河流挖塘蓄水,工程难度不大。

开垦出的田地,开始种第一批农作物玉米,紧跟着种土豆,地瓜育苗等几天。

土坯房座座盖起,以前广袤的河滩荒地,渐渐有了生机,上万人一驻扎落脚生根,叛军连边不敢招惹,家属反而纷纷投奔到此处。

高迎祥,李闯王,张献忠等的十三路反王,逐渐有了带人回家种田的念头。

以前造反闹事,分田地给劳苦大众解决温饱,现如今这边皇恩浩荡,来了给分口粮。

造反有理,这些反王天天带人去抢官府,砸大户,跑不出去,憋在大西北里来回打转,渐渐没吃没喝有些折腾不动,最后还改变了口号:替天行道。

短短一个月,受不了大炮轰,宁义心里有数,知道这些反王有了假的归顺之意,放缓围剿,让这些反王喘喘气。

不交出人马刀枪,宁义不信出尔反尔的鬼话,有能耐折腾完了再说。

田地里的土豆地瓜,玉米一长出,绿油油几百里地,宁义暗暗庆幸,今年的年头变化不大,直接用引进来的新品种农作物,在这里进行大面积种植,目前看长势喜人还行,用这绿乎劲能稳住民心。

赶快进行第二步,抓紧开建炼铁厂铸造,内路地区资源丰富,人才云集,的确不是个事。

宁义给出图纸,老弟兄们带着人来干,就是这么简单。

不几日,边建设边生产,焦炭坯铁一送到,这边工厂开始冒烟。

农闲时有活干能挣钱,日子一天天好过,老百姓图个安稳,自然无人提及: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而宁义在等,他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即不能使反王们做大做强,又让他们心甘口服来主动归降。

像当初整治皇太极一样,还不能使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反王,把胆子练大。

趁现在乱军羽翼未丰满,不做两败俱伤的傻事,先抓紧时间搞生产,用经济封锁压制,买便可以买垮造反势力。

追进上千百里地的大深山里,宁义舍不得军队,而且耗费不起。

日子一天天过去,躲在深山老林里,外面又无人接应,终究是难熬,渐渐有些反王势力,开始出现了松动。

提出只要保证身家性命,便可以下山,宁义听了挺感动,武官做不得,文官可以谁便挑,货真价实的朝廷命官。

手下的弟兄哥们听了不服,按照如此的规矩,岂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有什么道理可言?

宁义听了轻轻一笑:“咱这官,我看反王这些人,半年做不到头。”

“啊……哈哈……”

众弟兄们大笑,明白了,想秋后一块算账。

按辽西的标准来做官,养一家几口人是绰绰有余,想多养一个老婆都难。

何况宁义身为九王爷,才勉强有两个半媳妇,人家还从未指望他来吃饭。

尤其想鸡犬升天,安排进三亲六故来借光,似乎别想,辽西的官没有一堆跟班随从。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