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小说
书架
关灯 开灯 大字 中字 小字

第200章 又白干

灾荒遍地,收不上银子,反而倒贴的官,宁义感触最深。

西边民众的前半年温饱,可以说是靠一个劲来投银子解决,大量的花销,现在从家里要钱还要不来,张嫣皇后不但不给,说要查账。

幸亏宁义留了一手,此次平西耗费的钱财物品,统统由锦衣卫头目来统管。

命人找来锦衣卫的头目,宁义问西北的账目没上报朝廷?

“王爷,没吩咐属下上报?”

锦衣卫头目纳闷:你这只出不入,花自己的钱财,报上去朝廷能还给你?

“皇帝从未过问咱这边的事?”宁义算服了,你们这些锦衣卫天天干活忙傻。

“王爷,圣上真没问。”

“这平叛算我自己的事?”

“啊……哈哈!”

锦衣卫头目大笑,你‘哗哗‘白往出掏银子,谁能说个啥?

“哎呀,快给拢账,家里着急等着要!”

账面上的事好说,从锦衣卫手里下发的银子,到谁的手里都得仔细想着,掂量一下用。

账目一拢上,合计用去五十多万两银子。

“怪不得银子没多少啦,咋整这么多?”

“咋整这么多?”

锦衣卫头目怕落个办事不利的埋怨,一笔笔给宁义来念。

补发军饷俸禄,耗费二十多万两;兴修水利,建工厂用去十多万两……

“好啦,规整一份发回东塔沟!”

听报数迷湖,还不如上田地里去干活省心。

所谓的西北大旱,没有传说中那么严重,前半年比较可以,大雨小雨来了几场。

土豆眼看收获季节到了,提心吊胆中,宁义见收成还可以,亩产个七八百斤,几十万亩地的总产量多得吓人,凑乎能解决夏粮的问题。

“分土豆,每人二百斤,叛乱家属每人给发一百斤!”

家里的男人,天天躲在深山老林里,骂自己,骂官府,宁义还要给养活,只不过少吃点。

现在忙于收获土豆,需要大量的人手,等过了这阵子,乱军再不下山,派人前去围剿。

沿起宽阔的河套两岸,大规模一开始收获土豆,人山人海,处处一片欢腾。

犁出的白白土豆,在黄土地上格外显眼,捡拾成堆后,就地过秤开分。

百姓乐得合不上嘴,车推人背往家里运,远处的人家,用大马车统一给拉,尤其乱军的家属,宁义决定给送到家。

“大哥,以前没吃没喝造反有理,现在还不下山归顺,家里应该饿死么?”

大牛总觉得宁义心太软,现如今又忙收土豆,又开始了抗旱,人手奇缺,没工夫伺候乱军家里。

“兄弟,咱才做官几天,百姓们不易,快给送叛军家里去!”

年轻力壮被带走上山,留下老弱病残,妇女孩子,宁义给养了小半年。

总官发下令去,到底下执行是另外一回事,前去给叛军家里送土豆粮食的人可不惯着。

土豆白吃,快上山找人去,回来还有二百斤土豆,回来晚了没有不说,过些天上山围剿,一个不留。

劳苦大众说得挺狠,实际软弱良善,心里知道官府变了,真的挺好。

各路反王聚众闹民变,打着分田分地不纳粮的口号,其实连年的旱情,到手的田地还是种不上。

只有官家舍得投银子,兴建水利真给口粮,起义闹事管一饥,管不了百饱,起义的官一样贪,金子银子揣走拿跑。

民以食为天,老百姓能顿顿吃饱饭是天大的道理,赶快上山找亲人丈夫回家。

具体收剿民变一事,宁义不管不问,人带下来就好,回来给口粮平民身份,闹事想打砸抢,今后似乎要行不通,谁跑山里找事去修炼神仙。

十三路反王躲进大山里,手下的兵将越来越少,又何况夏季没过,天逐渐开始干旱少雨,闹到最后在山里吃水成了问题。

宁义说是进山剿匪,但一落到实处,茫茫千里的大山,即便是派兵将前去走一趟就难,只能对外围的小团伙先下起手。

大炮一轰,敲山震虎,就近的乱军小股人马,受不了正规军队的围剿,纷纷表示归降放条生路。

宁义发下话去,回家老实干活种田,过往不究,钱财吐出来充公折罪,否则乱军的官给揣跑。

锦衣卫干这活正合适,上下调查取证,钱财偷埋在山里,也得给挖回来。

对这些乱军的小官,宁义给他们保住性命,已经算是够意思,在以前家族连坐,祖坟刨掉。

边抗旱,边加大平叛力度,宁义天天忙得饭顾不上吃,久旱无雨水位一下降,以前挖出的座座水塘,想浇地,水流淌不出,靠人工打水来浇灌。

如此这样一做,抗旱的工程量加大,宁义蹲在河边,捧着饭碗边吃边后悔:早造些水车好喽!

当下想造,河里的水却一天天见少,恐怕没了意思,抓紧时间先浇庄稼,尤其是玉米地瓜,棵棵浇上一瓢水差不少。

眼看夏季过去,千辛万苦换来的田地里庄稼,总体上长势还算可以,宁义心里有些落地间,躲在大山里的反王们,终于开始有意归降招安。

接到归降书信,宁义没过分为难这些反王头子,交出军队,可以去做文官,知府知州任由自己去挑。

四品官阶,绝对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何况此时的高迎祥未有多大的名声,李自成,张献忠等,还是小弟够不上。

防患于未然,使阶级斗争软化消失,宁义有着文明的灵魂,招法多得是。

皇帝下圣旨封的官,祖坟冒青烟一年,十三路反王,瞬间成为了达官贵人。

宁义躲在河套乡村,依然不闻不问政事,默默管理庄稼工厂,反而成了给十三路反王,这些牛牛的新官,做起打工人,他特别的低调。

哥们老弟兄气愤,时常提醒着宁义,这些反王拉亲找友,渐渐安排上人手,俸禄钱粮谁给出?

“好事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廷给封的官,朝廷来出!”

“朝廷出,大哥你逗弟兄们乐,大明朝有银子?”

大牛纳闷,朝廷这个无底洞,能填满。

“我的银子啊!”

“大哥你银子多,花不完,雇朝廷花么?”

大牛和众弟兄们惊叹,琢磨宁义的脑袋瓜子进水了,还不如以前的抽疯病。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弟兄们等着吧,赶快收拾一下,咱武官不管文官的事!”

全是东塔沟里的老弟兄,人人嬉笑着离开,忽的感觉大当家的与战马妃子红处的挺好,这摇头又来亲近了。

变态,神经病!

为了验证弟兄们的想法正确,宁义抱着妃子红的头,他还一个劲喜欢。

指望东塔沟的临时大当家,张嫣皇后来给运些粮食充数,人家断绝了消息。

看起田地里的庄稼,长势一片良好,宁义决定咬牙挺一挺,坚决兑现自己的承诺。

西北的广大民众,每人两亩田的产量分发粮食,却不料首辅韩炉来封信,打破了他的执着。

以知府高迎祥为首的众多西北文官,请示朝廷:

现如今西北天下太平,要求文武分开,武官不得经营买卖,管理政务。

“要权,撵自己走,快点离开给人家让窝!”

来到西北便一刻不停的忙,数不尽的艰辛,现在想看下秋收的盛景,从首辅的书信中,宁义清楚梦难圆。

他给首辅韩炉去信,先带人回九边防线驻守,请求卸任回东塔沟休整。

众弟兄哥们得知这个消息,人人愤慨不平,白打下的大西北,有了起色,拱手相让给叛逆的乱军头子?

“为将之道,不在乎有勇有谋,对朝廷一个‘忠‘字足矣!”

大牛听宁义一说,呲牙咧嘴,大哥好像与妃子红呆长了,变成马脑。

总官发下话,上万的大队人马陆续向北开拔,宁义有心解散收编的队伍,西北的兵将无人愿意返回家园,人人说图在王爷的手下做事,闹个自在。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关推荐: